“网瘾”岂能电击治疗?

2016年08月23日16:54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网瘾”岂能电击治疗?

  电击治疗“网瘾”七年前已被叫停,最近却再搅起舆论旋涡。

  2006年,精神科医生杨永信在山东成立“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用“电击疗法”治疗“网瘾”青少年。经媒体曝光后,“电击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引来广泛质疑,于2009年被原卫生部叫停,“网瘾”也被排除在疾病范畴之外。最近媒体再曝光,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在当地依旧炙手可热,吸引省内外家长们带着孩子纷至沓来。

  暑假期间,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医院心理科多了些来咨询的家长:“孩子一个暑假都在打游戏,会不会成瘾啊?”“那个电击疗法听说效果很好,你们这有没有这种治疗。”

  一个不存在的疾病,一种被叫停的治疗手段,为何却被家长们奉为“救命稻草”,禁而不止?

  “网瘾”是社会现象,不是精神疾病

  七年前,媒体揭露杨永信主持的山东省临沂第四医院网戒中心限制青少年人身自由,对青少年进行电击等身心虐待,同样是在七年前,广西少年邓森山在广西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接受戒网训练时死亡。

  2009年7月,原卫生部以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为由,紧急叫停各地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后来原卫生部出台文件,明确否认将网瘾当作“疾病”,严禁体罚“治疗”,严禁限制人身自由。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科主任沈家宏关注网瘾已有多年,他介绍说,网瘾问题不仅困扰国人,在国外亦如此,但很多研究都没法证实这是一种精神疾病。2004年,荷兰人凯特·巴克在阿姆斯特丹开办了欧洲首家网瘾诊治所,经过两年摸索,不得不宣布,他们对网瘾的诊疗失败,原因便是他们发现网瘾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目前,国际精神医学领域通用的诊断体系主要由《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构成。沈家宏介绍,其中,《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ICD-10)诊断标准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对300多种精神与行为障碍进行了详细分类,未把网络成瘾认定为精神疾病;而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DSM,是一本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中最常使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2015年最新版中,“网络游戏成瘾”被列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情况,但不属于已确定的精神疾病。

  电击疗法只限于严重精神病

  “虽然杨永信称已更新换代为低频电击治疗”,但在沈家宏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孩子一样会感受到电击对身体刺激而带来的疼痛、害怕。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很多“网瘾”青少年父母看好杨永信“网戒中心”的地方在于其独创的“醒脑”电击疗法,即通过电击刺激大脑,使受试者对引起电击的事情建立厌恶反应,从而达到所谓行为矫正的目的。

  沈家宏介绍,电击疗法在医学上称为电休克(或电抽搐)治疗,是一种用于某些严重难治的神经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等,属于非常规治疗手段。“电击疗法”的原理是当受治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予电击,从而矫正“不良行为”。广东省危机干预委员会委员、心理专家于东辉则直斥,拿这种疗法用到“网瘾”青少年身上很不人道,给网瘾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电击就像针扎一样,你一犯网瘾就击一下”。

  杨永信声称电击疗法的用电量控制在5mA以内,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于东辉也表示质疑,电击治疗没有痛苦感就没有效果,痛苦感越小治疗效果就越小,要达到治疗效果,肯定会有痛苦感。

  几乎所有“网瘾”孩子背后都有家庭问题

  “网戒中心”从被叫停到现在已有7年之久,目前仍在收治“网瘾”青少年,“网戒中心”官网主页上曾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年后,网戒中心的收治人数经历了两年下滑,却在2012年后节节攀升,2015年达到接近900人的新高,今年有望破千人。“网戒中心”为何禁而不止?难道家长不知道孩子被电击的痛吗?

  “几乎所有有‘网瘾’的孩子都存在亲子关系的冲突或不良”,采访中,于东辉和沈家宏均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网瘾’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更多是家庭关系的偏失、亲子关系的冲突等问题。”。

  于东辉还说到:“治疗网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家一起配合,耗时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一些父母不愿改变又急于求成,就求助于所谓‘高效’的电击手段。”他强调,电击疗法没有从核心的地方下功夫,反而是对孩子的摧残,并不能解决“网瘾”的核心问题。

  让“网瘾”者真正屈服的是对电的恐惧

  “应该(接受)治疗的是家长”,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曾毫不客气地表示,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他们可以决定孩子的一切,他们和网戒中心利用强制手段对孩子们进行治疗,已经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

  据媒体报道,在杨永信的电击治疗中心,接受治疗者们最小的只有12岁,最大的40多岁,大部分介于15到25岁之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里面过着军事化管理的生活,接受“电击治疗”。“我希望自己赶快长大,有钱了就可以离开这个家。”这是一个在杨永信网戒中心接受电击疗法的孩子对于委员所说的话。而一些出去后再次“走偏”的孩子,会被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地送回来,这就是不学“乖”的后果。

  于东辉指出,接受完电击疗法之后,孩子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对父母不是爱了,而是怕、是怨。沈家宏也谈到,对电击的恐惧,让孩子变成父母眼中所谓的“听话孩子”,治标不治本。

  把孩子从网络中拉出来而不是吓出来

  于东辉指出,网络成瘾是“家庭的‘推力’和网络的‘拉力’使孩子扑到网络上去”,亲子关系不好、孩子不快乐,而孩子在网络中能找到快乐和自信。

  “家庭和学校没有吸引力,能怪网络太有吸引力吗?”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网瘾”的探讨空间变小,但是这一问题对探讨“赌瘾”“毒瘾”等其他成瘾症的症结仍具有启发意义。

  在“网瘾”的治疗上,于东辉强调,首先要意识到,“网瘾”是整个家庭的问题,而不是青少年个人的问题。把“网瘾”仅仅看成个人问题,电击疗法就会抬头,其背后的逻辑是孩子自己有问题所以要治疗他,这是“父母有病,孩子吃药”的做法。

  于东辉指出,解决“网瘾”的核心办法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家庭模式,父母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首先把孩子从网络拉出来,不是逼出来、吓出来。

  于东辉指出,常见的“按规则教育孩子”和“用道理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缺乏爱的家庭教育模式。前者类似于“驯兽式”教育,做对了奖励,做错了惩罚;后者强调家长意志,对孩子唠叨应该怎么样。

  “治疗‘网瘾’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影响他、教育他、改变他,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建立在理解、尊重、关心孩子的基础上。”于东辉说,很多家长见孩子就是问“成绩怎么样”“学了什么东西”“和老师关系怎么样”等,谈的都是孩子外在的行为,忽视了内在的感受,是“没有爱的关心”。

  为此,于东辉强调了家长学习教育方法的必要性。他将做父母与开车对比:“很多父母没学过一天如何当父母,相当于给你一辆车,告诉你怎么开油门,你就自动上手了,不撞车才怪。”他说,“网瘾”就是亲子关系中的交通事故,是亲子规则没遵守好造成的亲子事故。

  于东辉建议一些“网瘾”孩子的家长,在家里打打扑克,跟孩子下下象棋。孩子打扑克的时间越多,上网的时间越少,打扑克的时候家人之间可以交流,能够改善亲子关系。于委员还强调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建议爸爸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和孩子一起打球爬山,因为户外活动中孩子的天性容易显露出来,原来以为很“蔫儿”的孩子在户外活动中也很开心。(记者 李劼 实习生 钱晨 通讯员 谢智菲)

(责编:刘丽娜(实习生)、张希)

推荐阅读

日本“辐射海鲜”走私入境被查 5000余吨高档海鲜,价值2.3亿元,青岛海关21日公布了一起海鲜走私大案。这是一个以境外采购、绕关走私、境内销售的专业走私团伙,他们甚至将日本福岛附近受核辐射污染的海鲜,通过绕道越南的方式走私入境。该走私团伙“幕后老板”在山东、福建、广西、辽宁等地有多家分公司,自己在美国遥控,通过内地公司走私收款后,将钱由地下钱庄转移出境。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1斤地瓜叶子顶10斤人参? 近日,一则帖子在微信朋友圈里热传,帖子称“1斤地瓜叶子能顶10斤人参!”地瓜叶摇身一变就成了蔬菜皇后,可以媲美人参?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