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近日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年轻医生病历书写大赛考场里来了一批特殊的“病人”。这些“病人”惟妙惟肖地表演着各种疾病的症状,让考生对其仔细检查诊断,诊断完成后,他们还要对年轻医生的行医态度和谈吐“挑刺”,为考生临床操作水平打分。这是该院组建的36名“标准化病人”团队的首次亮相。
65岁大妈“装病”考医生
“邻居、朋友都打趣称我是‘医学模特’。”65岁的孟培玲退休后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在多家医院担任志愿者。得知浙江省人民医院招募“标准化病人”,她第一个报名。“什么是‘标准化病人’?我感到很新奇。原来是让我们‘演戏’,要演得真,给医生当考官。”
没病装病得有几把刷子才行。病历书写大赛前4天,孟培玲拿到了自己要演的脚本,扮演一个3级脑中风病人。满满6页脚本,孟阿姨硬是背了下来。她还要将脑中风患者行动的迟缓、困难演出来。
“按照脚本解释,3级中风患者走路时的腿应该是拖拽的,说话发音困难,右手不能动。我特别请教神经内科专家,学习中风病人的行为表现。中风的程度分为1级到5级,脚本让你演几级就得演几级,如果把3级的程度演成了1级,会给医师误导,影响他的成绩。”孟培玲比画着对记者说。
“‘标准化病人’培训班上,医院的专家把常见的内科和外科病种都给我们培训了一遍。” 孟培玲告诉记者,在微信群,大家经常讨论病例和课堂学习内容。为了演好病人,他们还会聚到一起互相帮助排演,遇到拿捏不准的病例,就去请教专家。
“以前生过大病,是医生救治了我,我也想为医学教学出点力。”孟培玲动情地说。
也不能忽视人文关怀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大宏介绍,在医学教学中,临床操作资源不够充足,实习生及年轻医生总是陷入“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局面。建设“标准化病人”团队,就是为了弥补临床操作资源上的这一空缺。“标准化病人”或称模拟病人,就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
此次病历书写大赛共有80余名年轻医生护士参加。每名受试者有15分钟对“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40分钟用来完成病历写作,考核的医学专家需要综合“标准化病人”对受试者的评价、受试者记录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给出最终成绩。
魏海彬是浙江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规培住院医师,在结束问诊环节后,他起身送走“标准化病人”。“医院举办这样的大赛能够帮助我们规范平时的诊疗行为,规范病人入院记录,把文书工作做标准。”
问诊环节全部结束后,大赛组织者之一、浙江省人民医院教学部主任应振华的手机上收到了一名扮演孕妇的“标准化病人”的微信,“做腹部检查完成后,医生应该告知病人已经检查完毕,并帮着拉下衣服。如果是孕妇,还应该帮着从检查床上扶起来。我的第一个考生就没有告诉我检查好了,也没有帮我拉下衣服,我全然不知检查已经结束”。
应振华表示,住院医师大会上,要将“标准化病人”反映的各种问题做一个梳理。他说,建立“标准化病人”制度,能培养医生规范采集病史、检查体格等,同样重要的是,培养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宋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