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养爱晚”平谷养老基地外的宣传标语。
“怡养爱晚”平谷基地关停后,老人们在食堂里商量对策。
今年5月,号称在全国拥有基地、提供“候鸟式”养老服务的怡养爱晚(北京)养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怡养爱晚”)被曝于去年6月起资金链断裂。接着,该公司陆续关闭门店,终止会员合同,致上千名老人投入的巨额保证金无法追回。此前,有82岁的空巢老人变卖市区房产,花费120万元赴该处养老,如今被迫离开基地,变得无家可归。
此事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国家“爱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怡养爱晚”未经批准使用“爱晚工程”旗号进行不实推销。目前,“怡养爱晚”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已被经侦部门立案调查,法人代表陆某也被拘留。专家指出,“怡养爱晚”经营方式属于“拆东墙补西墙”。在国家推行社会化养老的背景下,养老服务领域存在经营乱象亟须纳入监管范畴。
乱象1
令人目眩的宣传
家住丰台的连阿姨是一名退伍军人。2014年末,她把老伴去世时留下的60万元抚恤金交给“怡养爱晚”,成为该处上千名会员中的一人。去年合同到期后,60万元的“养老保证金”至今未能退回。
一下子掏出这么多钱,每个老人都要“三思而后行”。但是因为“怡养爱晚”宣称的“官方背景”,却给老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据其官网介绍,该公司是由国家支持,多部门协调组建的“爱晚工程”下属会员单位,享受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在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公共财政不能负担全部的养老需求。该公司发展的养老服务,是在为国家“分忧”。
在“怡养爱晚”的宣传大会上,多位前政府官员“高度肯定”。会下,备受鼓舞的老人心甘情愿刷卡交钱。
连阿姨回忆,当初“怡养爱晚”在吸纳会员时,曾有针对性地与高校、机关单位合作,以至于很多“高知高干”家庭,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老人成为主要受害者。这些老人年轻时投身国家建设,对“怡养爱晚”宣称的“官方背景”更是一片热忱。
乱象2
虚构出来的实力
骗取老人信任后,“怡养爱晚”和老人签署了这样的协议:只要交纳数额不等的“养老保证金”,就可在全国十余家“爱晚”基地内享受对应时长和房型的“候鸟式”养老服务——“冬天去海南,夏天去东北居住”不再是梦。合同还规定,老人入住后不必交纳吃住费用,一年后退回原始保证金。另有老人为“怡养爱晚”算了一笔账,认为基于当时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养老基地的运营成本仍在合理区间内。很快,数千名老人动辄交纳了几十万元的保证金,成就了“怡养爱晚”总计超过亿元的原始资本。
然而一年之后,今年5月,“怡养爱晚”在《告养老会员、基金客户书》称,公司与中融爱晚(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的中融汇联基金公司在去年6月倒闭、立案,直接引起中融爱晚基金挤兑,损失近2亿元。事后,“怡养爱晚”法人陆某,自称使用养老保证金会员的钱去“填补基金的窟窿”,这也成为“怡养爱晚”资金链断链的重要原因。
另外,“怡养爱晚”自称拥有的养老基地,也被证明是租赁来的。资金断链后,他们不仅无力偿还老人的保证金,更无法支付基地的租金,致使老人突然被养老基地的产权单位“推出门外”。陆续爆出的,还有“怡养爱晚”的相关公司因陷入房屋租赁纠纷,被外地法院判令强制执行。去年底,“怡养爱晚”法人陆某还曾被列入了最高法失信人员名单。但这些潜在的隐患,会员当时都不知情。直至今年4月,还有新的会员加入进来。
乱象3
寅吃卯粮的经营
今年5月底,“怡养爱晚”位于平谷的总部基地被迫关停,会员被要求返回市区。记者采访公司法人陆某时,他曾对记者表示,“怡养爱晚”可以扭转局势,通过发展其他地产项目陆续兑付老人的保证金。
但此时,这家负责提供养老服务的公司,已经在经营方式上“变了味”。为了给公司募集“热钱”,陆某让老会员给他打工,成立了一支“老年开拓队”。当时,会员入会的门槛持续降低,从10万元减到了3万元。陆某称,只要老会员介绍3人入会,就可拿到1800元工资。
上个月,陆某得知自己要被公安调查后,要求老会员追加保证金的20%至30%,或帮其卖房才能转成新会员,取得兑付保证金的机会。但此时,已经寒心的会员公开质疑称,一旦老人的养老保证金变成了投资,老人就从债权人变成股东。一旦新公司出现问题,股东们要风险共担,保证金就很难拿回来了。
有金融专家告诉记者,“怡养爱晚”的经营方式,属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利用新投资人的钱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假象骗取更多投资。
声音
拿什么保卫
老人的养老钱
随着“怡养爱晚”的经营乱象陆续被媒体报道,国家“爱晚工程”的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近日终于发声称,“怡养爱晚”公司确实为爱晚工程企业平台成员,但未经批准利用“爱晚工程”对其经营的养老产品进行宣传推销,其拖欠会员养老保证金的产品也没有得到授权,“爱晚办”对此并不知情。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特邀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养老领域的乱象亟须纳入监管。国家应对这类养老模式建立一个平台,相关企业需在平台上备案,且交纳一定额度的风险保障金。这样,即便“怡养爱晚”倒了,保障金仍可对会员进行赔付,不至于让老人把一辈子的存款搭进去。
目前,很多养老机构开展旅游养老、以房养老的会员制养老服务,老人交纳巨额入会费用一段时间后,时有发生企业经营不善,法人代表频频“跑路”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企业从成立到破产的各个环节没有纳入到严格的监管范畴内。目前,社会化养老模式多种多样,受到不同需求的老人追捧,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跟上,才能让老人“老有所依”。
提醒
避免“把鸡蛋都放入一个篮子”
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卢明生律师告诉记者,一旦会员制养老机构出现兑付风险,老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法院寻求诉讼,这样才能将涉事机构的资产及时冻结,尽可能帮老人追回损失。
另外,从此前曝光的养老机构经营乱象看,涉事企业的经营花招愈发精明。以前一些企业在没有许可资质、没有工商执照的情况下就敢从事经营,但现在有的机构即便出具了相关资质和许可证,其提供的服务也不一定可靠。目前,老人除避免“把鸡蛋都放入一个篮子”的投资方式外,还要尽可能从子女或专业律师处获得协助,投资前先向养老机构的授权单位进行养老产品资质求证。另外,对于有养老机构自称持有养老基地产权的情况,可申请向当地房管部门主动核实,并请养老机构出示相关房产的所有权证及规划许可,一些骗局就能很快揭穿。(记者 张骁 文并摄 王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