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新闻要闻

“浅谈移动医疗”之就医秩序

如何让患者看病不再“舍近求远”?

王宇鹏

2015年12月08日11:17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家门口的医生能行吗?贻误了病情怎么办?日前,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针过去一年生病却不愿选择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部分患者追问原因时,45.6%的人给出的理由是“医疗水平不能满足需求”。许多患者宁可去大医院挤破头,也不愿留在基层从容问诊。

长久以来,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处于失衡状态,形成大医院日益壮大,小医院日渐萎缩的“马太效应”。在此情况下,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吸引人才,部分地区全科医生招考遇冷的现象并不鲜见,留下来的也往往被认为是技不如人,难以获得患者信任。事实上,基层医生,尤其是全科医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坐镇”第一道关口,他们要能准确判断出病情轻重缓急,将大病及时上转,再把康复病人接回来,推动实现分级诊疗目标。

近年来,互联网催化社会经济领域发生着深刻变革。2014年被称为移动医疗元年,它的风生水起或能成为打破无序就医僵局的助推器。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成熟应用,甚至医院信息系统的共享,或在一定程度上敲掉乡村与城市之间在医疗资源上的壁垒,客观上为基层医生带来诊疗便利。

另一份珍贵的资源是大数据。基层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人”,这既是其担负的社会责任,也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是离患者最近的人,便于收集和管理病例,如果再借助可穿戴设备等医疗移动手段获取大数据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实时掌握患者病情发展情况,还能在发病前开展个人健康干预,把疾病风险拦截在源头,甚至带动居民参与到自身健康管理中。

其实,离家近,看病方便是基层医院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如果基层医生借力移动医疗带来的资源优势,发挥出“健康管家”的作用,在患者心中消除医院越小医生越差的“等级印象”,代之以信任感和依从性,老百姓自然也就乐于留在家门口首诊,形成“舍远求近”的良性循环。

 
分享到:
(责编:权娟、聂丛笑)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