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新闻要闻

精神卫生科普教育行动在京启动

2015年10月10日14:35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0月10日电 今天是第2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传递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知识,普及科学、正确的精神疾病治疗及康复理念,由健康报社、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携手主办、灵北公司支持的“精神卫生科普教育行动”在京启动。首批来自全国的24位精神学科专家成为此次科普行动的特聘专家,各方将共同携手开展精神卫生科普教育行动,提高公众对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逐步消除社会歧视。

1/4人群面临精神健康困扰,抑郁症将成最大健康问题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于今年7月发布的《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显示,全世界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精神障碍。全世界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可能面临精神健康的困扰。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说:“虽然目前国内抑郁症患者的确切数据难于统计,但其比例不会比发达国家低很多,尤其是近几年,更呈增长态势。”

对于患者来说,因抑郁症等精神障碍造成的误工和工作效率低下产生的经济损失,比疾病本身治疗负担更加巨大。

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规范诊疗理念函待普及

随着政府、媒体及各方的大力宣传及相关项目的开展,抑郁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认知情况在中国有了逐步好转,但是“患者不自知,医生也难识别”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

“抑郁症患者中,只有10%的人寻求帮助,其中一半到医院看病,这其中又只有2%~3%到精神科就诊,其他都认为自己患的是躯体疾病。”于欣说,到精神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只有大约10%是首次就医,即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需要精神科帮助。其他都是多次在综合医院各科就诊,病情迁延不愈,最后转诊来到精神科。

与数量庞大的患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仅有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专科医疗资源短时间内无法迅速增加,已成为目前公共卫生建设面临的严峻问题。

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还体现在用药方面,认为即使患病,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控制抑郁症,而不需要寻求专业医生及药物治疗。很多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担心吃药成瘾或人会变傻,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于欣表示:“抗抑郁药物绝不会成瘾,一些抑郁症患者出现脑部功能衰退,并不是药物引起的,是疾病本身对大脑造成的损害。抑郁症不能拖延、回避治疗,拖延时间越长,造成的损害越大,经过合理治疗,抑郁症是能够痊愈的。”

推进科普 终结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认知诊疗误区

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法规的实施,使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今年6月,《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发布,规划特别提出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科普教育先行。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卫生宣传,增进公众对精神健康及精神卫生服务的了解,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精神卫生科普教育行动”正是应规划的要求应运而生。健康报社社长邓海华表示:该项目致力于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知识全面、有社会责任感、热心科普与公益事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卫生科普专家,初步形成我国精神卫生疾病宣传网络。通过开展‘媒体访谈、院内患教、科普经验交流会’等科普咨询活动、科普咨询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定期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公益服务、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为精神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专业心理卫生服务,从而进一步推进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