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业界建言“重大疾病早防早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2021年03月11日19:55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 (黄盛、陈炜)近期,在人民网《人民会客厅》两会特别版——《两会时刻》系列访谈节目上,嘉宾们围绕“健康中国2030防治重大疾病的早诊早治”展开讨论,为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建言献策,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断水平、推动智能医疗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在嘉宾们看来,重大疾病早诊早治的推进,需要完善重大疾病的监测、筛查、管理体系。其中,推进重大疾病的早诊早治要将“早诊”作为前提,将“预防”作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优点,推动智能医疗在重大疾病监测、筛查、管理全过程场景中的落地应用,并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放射诊断质量和对重大疾病的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主任陈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金征宇,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参与了对话交流。

《人民会客厅》两会特别版——《两会时刻》访谈现场。人民网记者 于 凯摄

智能医疗在早防早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对人民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高致死、高致残以及造成医疗费用过度应用的疾病为重大疾病。”葛均波表示,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也属于重大疾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接受采访。 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葛均波的提案关注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对慢性重大病进行随访管理。 他建议,通过可穿戴设备等人工智能设备,帮助医生对重大疾病进行客观诊断;推动远程医疗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对重大疾病诊治的全域覆盖、全程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金征宇在节目现场。人民网记者 于凯摄

在金征宇看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已与各行各业充分融合,其中人工智能与影像学结合的产品已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并与病理学科、检验学科相结合,在量化病变的监测和病变发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医生进行诊治的有效工具,利于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

事实上,不仅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等“互联网+医疗”模式频繁出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智能医疗监测、治疗、服务体系,也正成为重要趋势。

刘士远在工作中发现,在检查、诊断、治疗以及诊后随访等重大疾病防治的各个环节,都有人工智能产品问世。他建议,“十四五”时期要加强智能医疗产品标准、规范的制定及在相关领域的实施,加快智能医疗产品标准化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智能医疗产品的研发质量;形成三级多层防控网络,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更大范围的使用智能医疗产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重大疾病的防控水平。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重大疾病的服务能力

嘉宾们讨论认为,重大疾病早诊早治的推进,要完善重大疾病的监测、筛查、管理体系,注重前期高风险人群的筛查,给予针对性的干预,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残疾率;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扩大早诊早治覆盖面,打造综合防控体系群防群控,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在嘉宾看来,早诊是前提,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实现早诊和预防,要依赖于诊断技术的发展和筛查手段的精细化发展及改进,这对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提出较高要求。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如何提升他们的放射诊断质量及对重大疾病的服务能力,成为早诊早治推进过程中的难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陈敏提交了如何建立老年人影像数据和重大疾病早诊早治两个方面的提案。他表示,重大疾病早诊早治关键在“早”,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放射诊断质量,提高对重大疾病的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主任陈敏发言。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重大疾病的服务能力,关键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陈敏认为,既要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待遇,也要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学习交流机会,还要加强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医院之间对口援助的实施,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素质。

除了医疗人才队伍素质这一“软件”因素之外,医疗设备、器械等“硬件”也是影响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质量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

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发言。

刘士远建议,形成三级多层防控网络,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医疗产品落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重大疾病的防控水平,让潜在重大疾病患者能够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提升基层大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编:李彤、章斐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