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陈鲁原:高血压防治应结合国情

钟德君

2017年11月07日08:51 来源:健康报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高血压患病人数不断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从1959年的5%飙升到2012年的23%,而心血管病死亡人群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此外,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水平的人群占比不断增长,这是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激增的重要来源及患病率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

  “不仅高血压患者要知道自己的血压,普通人群也要对自己的血压有所关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高血压研究室陈鲁原教授表示。他认为,知晓是治疗的前提,降压达标是治疗的目标,但最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才是目的。

  我国血压控制达标率现状

  陈教授指出,目前我国血压控制达标率偏低,虽然达标率从2002年的6.2%增长到了2012年的17%,但是同期美国的血压控制达标率接近50%,加拿大则达到65%。

  什么原因造成血压的达标率偏低?陈教授认为,首先是目前我们的有效管理人群比例低。我国血压控制达标率上升,主要是各级政府提高了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的重视程度,有近8000万高血压患者直接归于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下的管理。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我们的管理力度还需加强,辐射范围还需延伸。

  其次,患者和医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陈教授提到,有数据显示,90%医生认为患者是了解自己的血压的,但全国调查显示,群众的血压知晓率仅达47%,这中间巨大的差距说明医生的认知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就提示我们从源头入手,只有提高了知晓率才能提高控制率。

  此外,60%医生认为患者的血压是达标的。然而调查显示,我国的血压达标率仅为17%。由此反映,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不够,甚至很多患者也认为自己的血压控制理想,实际上家庭自测血压大于135毫米汞柱/85毫米汞柱已属未达标范畴。

  陈教授认为,治疗的依从性不好也是导致控制率偏低的一个原因。高血压病初期,患者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意识不到问题,即便发现血压升高,一部分患者常常是“不难受不看病,不难受不吃药”。而这个初期阶段正是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期。除此之外,治疗方案的制定也需要改进,应该做到简单有效,才便于坚持,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陈教授总结,管理模式、重视程度、治疗依从性、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这4个方面入手,相信我们的血压的达标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重视单片复方制剂的使用

  中国的高血压防治应当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之路。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大量高血压人群分布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降压治疗的长期性应顾及药物经济学。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的规范化治疗能力,倡导合理用药,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编写的《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已经正式发布。该《指南》在强调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用药原则及规范外,也重点突出了国产传统药物在基层的使用。这些国产药物价格低廉,服用方便,在我国高血压防治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陈教授还指出,要重视单片复方制剂的使用。我国是最早使用单片复方制剂的国家,因其价格低廉,效果明显,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用仍十分广泛。即便是在大中城市,这些国产单片复方制剂依然可以和一些新型降压药联合使用。因此,简化治疗方案,使用有效的单片复方制剂,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些单片复方制剂中,陈教授比较推崇降压0号(通用名: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其降压效果经过临床验证,目前在高血压病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降压0号由4种降压药组成,其剂量小,组分合理,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目前已经成为许多专家的推荐药物。

  高血压防治需社会各方配合

  除了临床工作,陈教授也积极投入到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当中。他亲自办学习班,为社区医生和基层医生授课。陈教授的团队每年举办2次全省基层高血压防治技术推广学习班,除理论知识外,还提供一些诊断和治疗技术。除此之外,团队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互联网远程血压监控,改进血压监测设备,通过Wifi实时将血压检测结果传送到上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从而更好地监测血压。陈教授认为,这将是未来一种高血压防控医疗模式,对于慢性病的管理也非常适宜。

  陈鲁原教授表示,高血压病的管理需要投入诸多资源和精力,以及多方面的配合,离不开医务人员、政府、企业,甚至媒体的合作。只要大家重视起来,积极配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责编:盛月、聂丛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