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人人会救人,才能人人可获救”

吕晓勋

2016年07月15日08: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何完善急救普及培训机制、调动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值得相关部门好好思考,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

     

  不久前,一位媒体人在地铁站内因心脏问题突然离世,引发了公共场所是否需要增加配备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的讨论。而类似案例并不罕见。去年8月,一位医生在首都机场心脏骤停,配备的AED虽然近在咫尺,却因为没人会用而错失救命良机。近年国内的一些马拉松赛事上,也曾出现过因救援不及时而导致选手猝死的情况。可以说,AED能否合理配备、正确使用,有可能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

  事实上,AED一直存在着平时无人问津,关键时刻无人会用、无人敢用的尴尬。据报道,2014年底,杭州共有15台AED,被投放在机场、地铁和市民中心等地,1年多过去了,这15台AED使用率竟然为零。这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当地心跳骤停的案例不多,用不上该设备;另一方面,也源于公众可能并不知道如何使用。除此之外,由于价格比较昂贵,一些设备存在被上锁、放在一般人难接触的区域的情况。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救命神器”几成摆设——AED的遭遇,照见的或许正是当前公众急救的短板。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去年3月发生的一件事:北京医生唐子人,在美国圣地亚哥海洋公园成功挽回了一名游客的生命。事后唐医生回忆,当时有人迅速拿来了公园内的AED,对抢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公众场所安置AED,要求10分钟内即可获得自动体外除颤器。”游客及时获救的背后,正是美国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公众可获取的除颤仪”计划以及鼓励见义勇为的《好撒玛利亚人法》等制度在起作用。法律的保障与支持,既保证了救人的时效性,也让施救者无后顾之忧。

  城市急救不仅关乎设备,更是一种新观念,即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正确使用急救设备的前提,无疑是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需要指出的是,“AED只限专业人士使用”是一大误区。其实,与灭火器类似,AED操作较为简单,接受几十分钟的培训就能学会。现在,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能抢救存活的急性心梗患者不到1%。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仅是补充急救设备,普及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同样是完善整个急救体系的重要一环。

  有人曾做过测算,在急救普及上投入1元钱,在灾害中就能减少至少4元钱的损失。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培训能力和效果都很低。一位一线城市的急救培训人士坦言,尽管从2011年起就常态化组织针对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急救培训,但培训人数总量“和全市人口比起来还是九牛一毛”。如何完善急救普及培训机制、调动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值得相关部门好好思考,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为公众提供更方便、系统、全面的急救培训。

  “看似健康人群,也有猝死的风险。”相关统计显示,猝死在医院以外各种场合的病人,65%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35%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为垂危的生命续航,我们还需从加强急救教育与培训、推广急救设备使用、完善急救立法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更坚强、有力的社会急救体系。毕竟,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掌握技能是救不了自己的,“只有人人都有救人的技能,人人才都有获救的机会”。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5日 05 版)

(责编:权娟、许心怡)

推荐阅读

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会致命吗? 盛产谣言的朋友圈最近又出现了新的刷屏消息:“千万记住桃子不能和西瓜一起吃。医生说一起吃会马上丧命。”两种都是夏季常见的水果,虽然听起来比较无稽,但仍有人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而觉得忧心忡忡。【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持续降雨 涉水而行会染“毒”上身? 最近持续降雨,很多地方都产生了积水,一些市民不得已时会卷起裤腿涉水而行,殊不知涉水也会惹“毒”上身。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