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赵敬菡)16日,来自中法两国的多位超声技术和临床专家在北京举行高端论坛,共同探讨肿瘤诊疗新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和临床价值。与会专家介绍,弹性成像技术E超可以帮助医生“触摸”组织的软硬度,从而提高肿瘤的诊断能力。
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首要杀手。据统计分析显示,2015年我国有新发浸润性癌病例数429.2万,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发12000例癌症,同时有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7500人死于癌症。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对于全民健康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声物理学家雅克·苏凯介绍,E超是由法国国家科学院与声科影像共同研发的先进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全面通过认证的实时、全幅、全定量的软组织硬度测量工具,也是唯一能够全面应用在浅表组织、腹部组织、腔内组织等的硬度成像技术。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视触叩听’,触感是医生判断病情的一个重要手段。E超就是起了‘触’的作用,帮助医生摸到组织的软硬度,从而判断它是不是肿瘤。”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主任唐杰教授说。
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研究的大数据结果表明,E超能够明显提高乳腺、甲状腺、前列腺、肝脏等各部位肿瘤的诊断能力,早期发现和诊断恶性肿瘤,以期尽早治疗;并能够减少有创伤性的穿刺检查数量,减轻患者的痛苦,节约医疗资源。
自2011年第一台E超设备进入中国后,全国各地许多医院已经能够开展此项检查。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超声科主任田家玮教授告诉记者,目前E超已经普遍应用在一些浅表器官肿瘤的诊断上了,例如甲状腺、乳腺、前列腺等,对于判断病灶软硬度和量化程度有很大帮助,是B超诊断技术的一个重要补充。
除了浅表器官,E超在血管和肝脏方面的作用也被认可。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主任何文教授指出:“我国是肝病大国,预防和早期发现肝癌意义重大,而肝纤维化、肝硬化是发展向肝癌的一个重要阶段。运用E超了解肝脏的硬度,掌握肝纤维化的程度,从而估测病情,对于更有针对性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此外,脑血管病患者增多,这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以往通过造影只能发现颈动脉斑块,而有了E超就可以掌握斑块的硬度,从而判断这个斑块是否容易破裂,对于风险高的早期采取措施,就能避免中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