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延年九十六——善长灸法的长寿女医谈允贤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 汪剑

2016年03月28日10:42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艾灸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防病治病方法之一,用点燃的艾叶绒熏灼体表的固定穴位,既有很好温经散寒的治疗作用,又有很好的长寿保健作用。古代有很多擅长用艾灸的名医,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中,就有两位擅长灸法,一位是晋代葛洪的妻子鲍姑,一位是明朝著名女医谈允贤。

谈允贤生活于明朝中期,著有《女医杂言》,书中主要收录她三十一则医案,不少都用到了艾灸的方法。如谈允贤曾经治疗过一名三十二岁不孕的妇女,十年不生育,谈允贤为她艾灸了气海、关元、中极、左右气冲等五处穴位,并让病人服用何首乌丸。连灸三年之后,病人便生育一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参看笔者主编的《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此外,谈允贤治疗风湿麻木、疬疮、缠药疬、颈生痰核、泄泻、翻胃呕吐、隔气、产后劳伤、癥积都用到了艾灸之法,三十一例医案中使用艾灸的占到了十二例,可见谈允贤对灸法的推崇了。

值得注意的是,谈允贤还是一位长寿的女医,她生于公元1461年,卒于公元1556年,寿命达到了九十六虚岁。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九十六岁,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高寿。根据谈允贤自述,她青年的时候其实身体很差,身患气血不足之症,中年时甚至差点得重病死去,后来精研医术,自愈顽疾,获得长寿,很可能与她擅长艾灸、自我养生保健有关。

根据古书记载,艾灸的养生保健功效十分神奇。唐代著名医家“药王”孙思邈先生,活了一百零一岁,有非常多的养生经验,记载在他的医学著作《千金方》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养生方法就是艾灸。孙思邈先生,每逢阴历初一、十五都会艾灸自己的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人体十二正经足阳明胃经上的主要穴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两只小腿左右各一。),直到九十多岁还耳聪目明。孙思邈先生认为足三里穴是一个很重要的长寿穴位,而艾灸足三里则是最佳的养生保健方法了。他说:“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建议随身携带艾绒,艾灸保健,坚持不懈。

宋代名医窦材也十分推崇灸法,在其所撰著的医书《扁鹊心书》中极力推荐“保命之法”,认为是“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艾灸所具的神奇功效。《扁鹊心书》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艾灸养生的典故,说在宋朝绍兴年间,洞庭湖一带有一名叫王超的强盗,曾经遇到江湖异人传授他养生之术,活到九十岁,仍然是精力充沛、皮肤润泽、犹如少年。后因强暴良家妇女,被官兵抓住。在临刑之前,刑官询问他有何养生之术。王超回答说,他每逢夏秋之交,就用艾火熏灼关元穴上千壮,时间一长,肚脐下的关元穴部位温暖如火,慢慢就不畏寒暑、几天不吃东西也不会饥饿,虽然年老而精力充沛。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剖开他的小腹关元穴部位,取出了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的东西,可能就是长期艾灸的功效了。

《扁鹊心书》还用诗称叹艾灸的养生保健功效:“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彭祖)寿算更如何。”

(作者系《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主编,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

(责编:权娟、许心怡)

推荐阅读

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 “有人说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着急的是,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国医大师,你开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会毁掉中医。”昨天,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昆明举行的“全国中药材资源与生态种植研讨会”上说。【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晨起第一次便便竟预示癌症 健康的便便应该是条状的黄棕色的软便,有臭味,但不至于臭不可闻。如果大便很黏腻,有排不尽的感觉,异味大,说明体内湿热重。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