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专家共议:重视鼻咽癌早筛早诊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022年06月17日07:55 来源:人民网

癌症防治是事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公共健康议题。6月14日,“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系列直播:鼻咽癌领域热点对话”线上举行。专家们认为,应加强重视鼻咽癌防治工作,提高公众对鼻咽癌疾病的认知,强化精准治疗,延长患者生命周期、提高生存质量。同时,会上公布了第二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鼻咽癌领域的推荐展示专家名单。

提升公众癌症防治意识,让群众正确科学地了解鼻咽癌及其防治,是推动鼻咽癌早预防、早筛查、早诊疗的重要前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陈秋燕介绍,鼻咽癌有三个特点:一是地域聚集性,我国鼻咽癌发病率呈现南高北低的地域差异,北部和西部的发病率低,南部发病率较高地区主要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省份;二是种族易感性,从全球范围来看,黄种人的发病率高于白种人;三是家族遗传性,大部分鼻咽癌患者的病因都源自家族病史。

“尽管鼻咽癌的特征明晰,但由于其发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发病机制目前难以明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李望忠认为,病毒感染是造成鼻咽癌的重要高危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诸如吸烟、厨房油烟、含微量元素的土壤等外部环境条件,以及长期进食咸鱼、咸菜、腊肉等含有亚硝酸盐成分食物的饮食习惯,也是鼻咽癌的诱因。

早期鼻咽癌治疗效果好,但因其早期症状隐匿、极难发现,导致确诊时中晚期占比较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刘友平就此倡导要加强鼻咽癌的预防和筛查:“首先,对于遗传高危患者,目前没有比较好的预防发病办法,需要注意定期体检,争取早期发现;第二,对于高危EBV(Epstein-Barr Virus,即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病毒感染患者,相关疫苗正在研发中,现阶段主要靠检查发现,因此感染者要定期检查;第三,鼻咽癌的预防目前主要可以在环境和饮食方面进行干预,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摄入,控制吸烟、饮酒,减少在甲醛等工作环境的职业暴露,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身体锻炼;第四,建议鼻咽癌高发地区人群和有鼻咽癌家族病史人群,在每年的体检项目中加入EBV指标筛查,早筛查早发现。”

临床上通常将鼻咽癌进行分期、分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促进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的可能性。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毛燕萍谈到,当前鼻咽癌从早期到晚期分为一期到四期,若是四期患者,将根据淋巴结、原发灶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具体病况,再细分为4A期和4B期。“临床分期之外,还根据病理分型。鼻咽癌按病理分为三型,分别是角化型癌、分化型非角化癌和未分化型角化癌。我国鼻咽癌高发区的患者主要为后两者”。

鼻咽癌以放射治疗为主要手段,对应着不同的分期、分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唐林泉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鼻咽癌一期患者采用放射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较高;二期患者推荐放疗、化疗同步,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未来二期患者也有望实现只放疗、不化疗的治疗方式;三期和4A期患者不仅需要放疗联合化疗,还在放疗前期进行二到三个周期的诱导化疗;4B期患者可以在化疗基础上配合免疫治疗,从而降低疾病发展的风险。

“近年来,业内经常提及肿瘤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具体到鼻咽癌的精准治疗,分为治疗策略和放射治疗两个层次。”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解释,精准的治疗策略包含前期的精准诊断,如验血、检测病毒含量、磁共振检查等,以此为基础再进行精准分期、预后分层。“当前,临床分期不足以精确地反映患者的预后,还要结合更多的分子指标才能进行精准分层,进而给患者匹配最为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而精准放疗是指在提高放疗疗效的同时,尽量减低放疗给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带来的副作用。”

防癌抗癌的意义不仅在于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关注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也越发被强调和重视。马骏强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医生努力的目标,这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是在治疗期间,做好放化疗急性反应的处理和预防,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进而避免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第二是做好精准放疗,通过制定合理的放疗计划,控制好治疗剂量投入,尽量减少晚期后遗症的出现。马骏建议,对于鼻咽癌早期患者,尤其是颈部淋巴结没有转移的病人,治疗部位尽量限制在患者的上颈部,在不影响疾病复发率的前提下,还可以减少放疗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情况的发生,并降低颈部皮肤纤维化的可能性。

为患者带来更加人性化的诊疗服务,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更与临床科研工作者的付出和坚守密切相关。在马骏看来,近年来我国在鼻咽癌诊疗领域中取得的成绩,是几代医疗科研工作者努力的结果。“前人的成果为我国鼻咽癌临床研究和治疗扎下基础,而今天努力创新的青年医生正在不断涌现。无论是‘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推荐展示的医师代表,还是其他辛勤付出的青年医务工作者,都是我国未来抗癌事业的中坚力量。希望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追求卓越,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不忘医者仁心的职业情怀,永葆对病人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

(责编:曹淼、李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