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院士共议:将早期筛查列入防癌国策

2019年03月14日13:01 来源:千龙网

编者按: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受癌症困扰的家庭以千万计,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动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

而国内外的经验早已经证明,采取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早期治疗等防治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具有显著效果。

10年前的3月5日,“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定期检查”这16个字被写进了时任总理温家宝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随后,“两癌筛查”(乳腺癌与宫颈癌)频繁出现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大公共服务项目、政府服务项目等。

其实,除了宫颈癌与乳腺癌,以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为代表的消化道肿瘤占所有肿瘤的40%以上,仅胃癌就造成每年50万人死亡。而目前,一些消化道肿瘤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也应尽早地纳入国家癌症防治行动计划中。

为此,《中国科学报》特别邀请医药领域的两院院士围绕“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这一主题,呼吁癌症防控早筛、早诊、早治刻不容缓,以期共同推动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的制定与执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

算一笔恶性肿瘤防治的“经济账”

调查显示,我国全社会发生的恶性肿瘤防治费用,男性占比58%,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看,恶性肿瘤防治费用主要花在3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50岁以上迅速增长,在51~55岁组达到峰值。年龄在45~59岁的中年人占总人口不到20%,却消耗恶性肿瘤防治费用的47%,说明恶性肿瘤已对劳动力人群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从肿瘤防治费用的功能分布来看,96%用于治疗性服务,其中40%用于门诊治疗服务,56%用于住院治疗服务,预防费用的构成极低。

恶性肿瘤诊疗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基层医院因缺乏技术和合格的专业人员,很难及时诊断和发现早期患者;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医院,治疗的患者多数处于中晚期;用于发现和治疗早期病人的资源很有限。

国内外医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预防是最根本的对策,是最需要优先考虑的工作重点和效益最高的措施。如果不深入研究和解决好肿瘤防控的资源分配问题,恶性肿瘤对我国居民的危害将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结科学研究结果认为,全球40%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肿瘤60%是可以预防的。所以,我国恶性肿瘤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增加防控投入,并提高投入产出效益,为减轻恶性肿瘤对国民健康与生命的影响作出努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

消化道肿瘤早筛势在必行

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医生越来越累。目前,尽管我国有140余所肿瘤专科医院,相关卫生技术人员6.74万人,肿瘤科床位数约20.3万张,但还远远无法满足全国每年约380万新发肿瘤患者的需要,我国的肿瘤防控面临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美国的癌症总死亡率稳步下降,25年来下降了27%。这得益于其早期诊断、新药研发、防治策略的综合应用。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 全美的结直肠癌筛查的普及率达到62.4%。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约150万例,死亡病例约100万例。事实证明,预防和筛查对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预防能够控制发病率上升势头, 甚至可以降低一些癌症的远期发病率,如胃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适宜性筛查技术使得诊断普遍提前。鉴于此,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消化道肿瘤筛查,实现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减少国家医疗支出。

肿瘤早期会有一些肿瘤“出芽”,一般只有少数肿瘤细胞组成的“小巢”出现在肿瘤浸润的最深处的前端,它的判定对诊断治疗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易被忽视的诊断细节。规范化筛查能够诊断出早期肿瘤,及时制定治疗策略。

尽管不断涌现新的分子标记物,但几乎没有哪一种特异的分子标记物能识别所有种类的肿瘤,分子标记物的研究仍是亟待突破的研究热点。

此外,对于个别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由于人们对胃肠镜检查的总体依从性不高,要做普遍性的胃肠镜检查难度大。所以建议可以先对一般人群做初步筛选,筛选出高危人群,让这部分人做胃肠镜。而针对于已经有比较成熟筛查技术的肿瘤,我们应当将先进、科学的筛查经验补充到国家规范筛查的标准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孙燕:

癌症预防胜于治疗

癌症是一类多病因、多阶段形成的慢性病。病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外因,也包括遗传、免疫缺损和神经内分泌失调等内因。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癌症定位为可控慢性疾病。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高发区的研究表明预防和筛查,早诊早治是关键,例如河南林州市、云南个旧市最常见的食管癌、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已下降。林州市并被WHO誉为“在基层开展癌症防治的典范”。

我们提倡的防癌四条:(1)远离可能的病因,例如治理环境污染、严格控烟和酗酒、避免肥胖、不吃发霉和含有亚硝胺的食物、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性行为等;(2)每年定期有效筛查,例如适龄人群每年进行血癌指标检查、低剂量胸部CT、乳腺、甲状腺、腹部超声及必要的胃肠镜检查等。对于有家族史的人尤其不可忽视;(3)积极治疗癌前病变,特别是重度慢性食管上皮增生、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息肉、慢性肝炎、结肠多发性息肉、HPV和HIV感染等;(4)身心健康,生活规律,适当锻炼,积极提高免疫功能等,已经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了让癌症发病率早日下降,希望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大家行动起来,为实现健康中国而不懈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林东昕:

肿瘤防治还需找准关键点

癌症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加强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迫在眉睫。

我们常说,控制恶性肿瘤、降低发病率的关键在于有效预防,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早诊早治和个体化治疗,需要在宣传教育上深入人心。

医学界普遍认为,恶性肿瘤是个体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经过多阶段进程最终形成的一类极其复杂的疾病。环境因素只是肿瘤发生的诱因,个体的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研究者的工作都表明,个体之间遗传背景的差异是造成恶性肿瘤个体易患性不同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些罕见的家族性发生的肿瘤有特定基因的先天性突变,正是携带这种突变基因,最终导致一些人发生肿瘤,这种突变基因叫作肿瘤“易感基因”。然而,绝大多数常见肿瘤,如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等并不存在这种先天性突变基因。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我们发现,决定细胞生命活动的基因存在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是许多常见的慢性病,包括恶性肿瘤的易患因素。携带某些遗传变异的个体,可能会对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格外敏感,在漫长的人生中经过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而易患肿瘤。

因此,探索肿瘤遗传易患因素,有助于鉴别高危险人群和个体,这对有效预防、控制恶性肿瘤具有战略性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

用好消化道癌症筛查的“金刚钻”

回首改革开放40年,中国消化疾病领域在诊断、治疗、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依旧处于全球前列。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癌症仍严重威胁着百姓健康。我国每年消耗治疗费用近千亿元,众多家庭“因癌致贫”甚至倾家荡产。

治疗癌症尚无特效药和医疗技术,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内镜是消化道癌症最得力的“神捕手”,为何我国迟迟未能全面开展?追根溯源,一是传统“插管”胃镜舒适度较差,大众对内镜的恐惧心态成为“拦路虎”;二是检查不方便,传统内镜只能在设有内镜科的医院进行;三是开展难度大,内镜操作复杂,必须由专业内镜技师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受限较多;四是老百姓缺乏早筛意识,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癌症,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解决消化道癌症“早筛难”的问题,舒适化筛查势在必行。由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磁控胶囊胃镜不用插管,没有创痛也无需麻醉,1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胃部精准全面的检查。该项检查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于普及,解决了以往胃镜检查接受度差、检查区域受限、操作不便、内镜医师紧缺等弊端,已在全国30个省市投入临床应用,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舒适、方便地做筛查。如果此项舒适化筛查全面纳入医保,将有助于其广泛推广与落地见效,为中国胃癌早筛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了这样的“金刚钻”,要物尽其用。在进一步深化科普、推进百姓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国家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科学模式的、有适宜技术支持的消化道疾病及健康管理工程;制定专门政策,完善筛查体系,从医院对百姓的定期提醒和健康管理工作做起,以点带面、逐渐铺开,敦促全民主动参与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各级医院要合力打造紧密型医联体,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提升诊疗能力,拓展筛查范围与深度,惠及更多基层百姓。建议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互联网医院工作的开展,以专项资金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购置设备,为实现基层消化道肿瘤筛查落地见效提供有力保障。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