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得了肾病不可怕 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主任医师 何强 李一文 副主任医师 陈茂盛

2019年03月11日08:26 来源:健康报网

这些人容易肾病缠身

全球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约有8.5亿人由各种原因罹患肾脏疾病,而每年死于慢性肾病相关疾病的患者人数超过100万。全球各地慢性肾病发病率不一,美国慢性肾病发病率为14%,沙特阿拉伯和比利时最高,为24%;挪威和荷兰发病率最低,为5%。

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牵头的全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这意味着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慢性肾脏病患者,预计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总人数超过1.2亿。我国北部地区(16.9%)和西南地区(18.3%)的患病率更高,农村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发病率(11.3%)要明显高于城市(8.9%)。

目前,公众对肾脏病的防治知识普遍缺乏。在被确诊为肾脏病时,还有人感慨:“我平时身体很健康啊,为什么会得肾脏病?是肾虚还是吃错了什么东西,亦或是肾脏上长了东西?”其实不然。慢性肾脏病病因很多,主要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多囊肾、长期的泌尿系梗阻(主要由于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和肿瘤等)以及反复的尿路感染。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导致慢性肾脏病两大病因,而在我国,肾小球肾炎仍是首要原因。肾小球肾炎中,IgA肾病最为多见,约占50%。但随着我国糖尿病人群不断增加,近些年慢性肾脏病病因谱有所变化。2016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我国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肾小球肾炎。这提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糖尿病可能会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第一大病因。

患者经常会问:“我们家里没人患肾脏病,为何我‘中招’了?”究竟哪些人更容易患慢性肾脏病呢?1.遗传: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尿毒症患者,那么慢性肾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4倍。2.年龄:根据美国国家肾脏病数据登记库的数据,83%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都在45岁以后发病。3.出生时低体重:会因为肾单位数目少而导致肾脏功能减退。除了上述不可控因素,还有一些危险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项具有中国特点的危险因素为中草药的滥用,其中以含马兜铃酸中草药的肾脏毒性最为密切。

读懂肾病预警信号

肾脏病可以说是威胁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在初期较隐匿,很多患者在发现自己得肾脏病的时候,已经到了尿毒症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怎样才能尽早发现自己得了肾脏病,及时检查,尽早开始治疗呢?需要关注以下症状。

1.疲劳乏力,恶心呕吐

大部分人在疲劳的时候,只会以为自己累了,需要休息;恶心、呕吐的时候,以为自己是胃肠炎,只需去消化科就诊即可……这时候如果没有检查肾功能,就很容易漏诊。如果反复出现疲劳、乏力,恶心、呕吐,需要考虑肾脏方面的疾病。

当肾脏出现问题时,体内产生的毒素难以从尿中排出,堆积在体内,可出现乏力、疲劳、精神萎靡等表现。此外,对身体有利的物质,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则容易通过尿液漏出体外,造成低蛋白血症及免疫球蛋白降低,也会出现疲劳、乏力及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毒素堆积还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人体在夜间血液浓缩,早晨血尿素氮水平更高,所以晨起时胃肠道症状更加明显。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很多患者都以为是胃病、肝病,容易忽略肾脏疾病,导致肾脏病进一步加剧。

2.水肿

水肿是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肾脏疾病的警示,可以表现为晨起眼睑浮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时会导致会阴部水肿、腹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因此,如果出现水肿,排除了过多饮水、肥胖等因素,就得敲响警钟,是否与肾脏疾病有关。

3.血尿和泡沫尿

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尿色变红或酱油色)和镜下血尿(显微镜才能发现的血尿)。泡沫尿的产生和肾脏病导致的蛋白质从尿中丢失有关。如排尿后发现泡沫较多,静置0.5~1小时仍有较多泡沫,则表明尿中蛋白含量可能升高。通常人们发现自己小便颜色变红,都会去医院就诊,体检发现的尿蛋白、尿潜血阳性容易被忽略。肾小球肾炎、血管炎、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结石、肿瘤、多囊肾和外伤等都可引起血尿;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均可引起泡沫尿。不管是哪一种,一经发现都应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制定治疗方案,以免耽误病情。

4.尿量异常

“医生,我今天拉了一天肚子,小便都没有了。”“医生,我现在晚上要起来解四五次小便,觉都睡不好了。”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不要犹豫,请立刻去医院就诊。常人一般每日尿量为1500~2000毫升,排尿次数在4~6次,夜间排尿小于两次。如果尿量和排尿次数过多或过少,并伴随出现水肿、恶心、呕吐等,就代表肾脏出了问题。如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晚期可出现少尿或无尿的症状,高血压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等肾间质损伤,会导致夜尿量或者次数增多。这时候需要至肾脏病科就诊。

5.贫血

肾脏除了有排泄废物等功能外,还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功能。慢性肾脏病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因而会出现贫血。当患者出现贫血,一般会先去血液科就诊。如果合并上述症状或尿检异常,需要到肾脏病科就诊,因为有可能是肾病引起的肾性贫血。

此外,高血压、痛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等都可累及肾脏。当患有这些疾病时,应定期监测肾功能与尿常规,及时发现肾脏出现的问题。

有关肾活检 你要知道这三点

病人刚发现肾脏病时,医生经常会建议做肾活检以明确诊断。听到要从肾脏取点组织出来化验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很害怕。肾活检疼不疼,副作用大不大?活检了,是不是肾脏就坏掉了?下面让我们来揭开谜底。

什么是肾活检

肾穿刺又叫肾活检,是肾脏病科常用的一种有创检查手段,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专业医生使用专用的医疗穿刺针,一般在超声实时引导下从人体的其中一个肾脏取出2~3条长约1厘米,直径1~2毫米的细长肾组织,通过各种病理学检查,对肾脏疾病做出准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患者在肾活检后,卧床24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

虽然很多肾脏疾病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X光检查和体格检查等就能被发现,但是判断肾脏的病理类型只能通过肾穿刺活检。目前,依托肾活检的肾脏病理检查结果已经成为肾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为何要做肾活检

肾脏就像两串葡萄,由一个个肾单位(葡萄粒)组成。我们通过尿液或血液等判断肾脏出问题了,就像闻到这串葡萄坏了,至于哪颗葡萄坏了,是霉了、干了,还是臭了,得把这颗葡萄取出来才能知道。肾脏病也是一样的,得取点组织看看是什么类型的肾脏病,才能对症下药。

肾脏疾病的种类繁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有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肾脏本身的组织病变并不完全一致。肾活检有以下几点意义:

1.明确诊断:肾脏病在很多情况下临床表现类似,都可以表现为蛋白尿和/或血尿,但组织病理上却种类繁多,并且严重程度不一。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病理类型,做出正确诊断。

2.指导治疗:肾脏病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组织病理情况来定。有的仅仅表现为轻微镜下血尿或少量蛋白尿,但患者心理负担却很重。如果肾活检确定病变确实轻微,则可减轻沉重的心理压力;许多临床表现轻微的患者,经肾活检证实病理改变实则严重,此时需要迅速制定治疗方案或修正原有方案,控制肾病发展,可保持长期肾功能稳定,延缓进入肾功能衰竭期。

3.评估预后:病理结果还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急性肾衰竭还是慢性肾衰竭,肾功能的损害能否恢复等。当慢性肾炎一旦进展到尿毒症时,病理诊断对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肾脏移植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会破坏肾功能吗

肾脏疾病为弥漫性病变,只要肾活检取材好(一般要求获取肾小球15个以上)即可满足诊断需要,所以仅穿刺一侧肾脏即可。每个肾脏约有100万个肾单位,一般穿刺只取15个肾单位。肾活检虽然是一种有创检查,但该技术在临床上已经开展了几十年,技术非常成熟,所以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一般不会破坏肾脏功能。

当然,肾活检作为一种手术,也有一些并发症,如血尿、肾周血肿、局部感染、邻近器官损伤等,术前应该给患者交代清楚。

尿毒症患者 治疗方案怎么选

慢性肾脏病进展到尿毒症期时,说明肾脏残余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体排除毒素所需,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肾脏替代治疗目前包含以下三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通俗称为人工肾、洗肾,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通过把血液引出来,经过机器排出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替代肾脏的部分功能。

腹膜透析是一种居家透析的治疗方式,与血液透析利用非自体半透膜不同的是,它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透析膜。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除了患者自身条件是否适合相应的透析方式外,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一个因素。血液透析需要每周三次在医院进行,而腹膜透析可以自己在家进行,不影响白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以带着腹透液去旅行,是一种享有良好生活品质的治疗方式。慢性肾脏病一旦进入透析阶段,则需要长期用其替代肾脏功能,就如同我们依赖肾脏一样依赖透析。

器官移植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也为生命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肾脏移植是尿毒症患者的另外一种替代治疗方式,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肾移植技术。目前,全国每年开展1万余例肾移植手术,为众多尿毒症患者重树新生。

许多人会问:肾移植是怎么做的,术后恢复得如何?由于不了解而惧怕手术。目前,肾移植技术在国内已经非常成熟,患者原来的肾脏大都不需要切除,而是在腹腔内再移植一个新的肾脏,让它进行泌尿、排毒等工作。然而作为新来的“客人”,它难免会受人体“免疫卫士”的抵抗和排斥,所以肾移植术后患者还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

作为最佳替代治疗方式,尿毒症患者大都希望可以接受肾移植。然而,能否接受移植,术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还需等待合适的肾脏匹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开放,越来越多的公众认识并接受逝世后器官捐献,使许多尿毒症患者得到更多救治机会。

中西医对“肾”有不同解读

很多慢性肾脏病患者都有过中医就诊经历,甚至还能说出自己是肾阴虚或肾阳虚,但一些人仍会将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完全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之间有联系,但更有差别。

首先,中西医对肾的定义是不同的。中医有五脏六腑之说,其中肾就是五脏之一。肾在五行中属水,在五脏中属阴中之阴。肾有“先天之本”之称,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脏腑阴阳之本。《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故肾有“水脏”之称谓,就是说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而西医的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对肾的描述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对体内水的代谢。然而中西医对肾脏的理解又有很大区别,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就决定了中医脏器是以功能为主导,比如将怕冷、多尿归为肾阳虚,将夜间盗汗、潮热归为肾阴虚,而这是西医的肾所无法涵盖的。

其次,正确认识中医药在肾脏病中的作用。中西医都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武器,本质上并无区别。西医是通过循证医学证据,讲究大多数人受益的方式。中医年代久远,有系统的理论、科学的方法,通过传承流传下来。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是考验我们智慧的重大课题。

中药在肾脏病的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对现代医学的有效补充。比如,在需要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很容易出现抵抗力低下及合并感染,此时一些补益类的中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很多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病情反弹,此时一些温阳类的中药能减少病情反弹的几率。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雷公藤多甙片在很多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含大黄成分的中成药广泛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对症治疗中。中医药是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贸然夸大中医药的作用。患者盲目拒绝使用西药,单用中药治疗,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可取的。

“是药三分毒”,很多中药也有一定的毒性。一项来自台湾的研究显示,使用中草药可能增加20%的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其中以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的肾脏毒性最为密切。例如服用大于60克含有木通或者防己的中草药,就会明显增加肾功能衰竭的风险。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上发布《含马兜铃属药材的已上市中成药品种名单》和《可能含有马兜铃酸的马兜铃科药材名单》,可以在网上进行查询。

近年来出现的马兜铃酸肾损害事件,引起业界和广大群众的密切关注,也引发对中药安全性大讨论。有极端者利用此事件对中药进行大肆诋毁,严重夸大了中药的副作用,大有先灭之而后快的趋势。其实,这也是对中药的误解,是大家忽略了中药的副作用,忽略了监管才导致的安全事故,不能因此就否定中药的治疗作用。也有极端者认为,中药完全没有副作用,对其完全放松警惕。所以,正确、客观地认识中医药的副作用,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对于提高肾脏病的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肾病患者也能享受美食

临床工作中,碰到最多的问题是:“医生,我吃的方面要注意些什么?”“我可以吃这个么,那个能吃么?”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向来注重饮食,这才有八大菜系之分。难道得了肾脏病,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都要吃同一种饮食了么?当然不是。只要把握一些大的饮食原则,还是可以享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目前,吃对饮食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做“营养治疗”,即人们常说的“食疗”。

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的原则:

1.优质蛋白饮食:限制膳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提高优质蛋白的比例(至少达到总量的50%~70%),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等。

2.摄入充足热量:每日应摄入30~35千卡/公斤体重的总热量。应该尽量多食用一些热量高而蛋白质低的食物,如土豆、白薯、山药、芋头、藕、 南瓜、粉丝、藕粉、菱角粉等。当进食热量减少时,可适当增加一些食糖或植物油增加热量,满足身体的基本需要。

3.均匀分配:优质蛋白食品应尽量均匀分配在三餐,既能减轻肾脏负担,又可保证身体更好地吸收与利用。

4.膳食中无机盐的供给要随病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如血钾升高、尿量减少(低于1000毫升/日)时,要适当限制含钾高的食物。

5.维生素供给要充足。

6.控制饮水:出现尿量减少及水肿时,应适当限制饮水,防止因容量过多发生心衰等。

慢性肾脏病患者应正视自己的疾病,配合治疗,把能够引起肾功能恶化的因素,如蛋白尿、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贫血等都控制好。平时注重生活保养,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不乱用药,能很好地延缓肾功能衰竭。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