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精准扶贫公益使者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扶贫工作纪实

王朝君

2016年09月05日10:43  来源:健康报网
 
原标题:争做精准扶贫公益使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用扎实的业绩、切实的行动,在精准医疗扶贫工作中赢得民众普遍认可。

  截至2016年5月,该院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2.7万份,高血压管理2828人,2型糖尿病管理728人,孕产妇管理1879人,0~6岁儿童体检1.1万人。今年已为2765名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其实,这些数据只是该院为民服务的冰山一角。

  转模式 变被动为主动

  转变行医模式,将坐堂模式变为主动服务模式。张家畔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走到农民患者家里开展诊疗,积极向患者宣传自己、介绍自己,用实际行动、诊疗效果、服务态度打动患者,赢得信任。

  转变医疗模式,由事后治疗转为事前预防。2014年,该院自筹资金购置公共卫生服务车1辆,深入农村不间断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并为65岁以上行动不便老年人免费进行健康体检。2016年,该卫生院斥资159万元购置一台体检客车,免费为当地村民体检,并加强对基层民众的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将采集到的体检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予以存储,以实现全程跟踪治疗的目标。同时,该院又在其租用的院址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设备的先进程度在乡镇一级的卫生院中排名前列。另外,该院另行配有专门负责下乡的社区医生,医生每3个月上门为居民服务一次。为了更好地落实医院制度,该院建立患者联系网,内部设立督察岗,由专职人员每天打电话对病人进行回访。

  优管理 破解人才荒

  优化薪酬制度,多劳多得。目前,该院培养的3位优秀医生,每人每天的门诊量都在四五十人以上,其月薪已过万元。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激发了工作热情,医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卫生院增强精准医疗扶贫能力奠定了基础。

  落实人员培养机制,改变人才荒的尴尬境地。一是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提高。二是构建外部交流机制,积极聘用经验丰富的村医。三是强化培训,每周组织全院职工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村医例会,共同探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四是优化服务态度,对服务态度恶劣的现象实行“零容忍”,通过优化服务,吸引更多患者。

  履职能 立足农村服务农民

  只有定位精准,才能确保医疗扶贫实效。20多年来,该院立足农村,努力让农村患者看得起病。大路沟村63岁的樊大妈面神经麻痹,患有高血压、癫痫20多年。自从10年前在张家畔镇卫生院看病以后,她再没有换过医院。樊大妈说,一是方便,二是便宜,最重要的是医生好。

  与此同时,该院贯彻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主动降低药价,让利于民,同时发挥自身中医药优势与特色,进一步通过服务更多患者,来减轻药品零差率销售带来的压力;积极构建相关制度衔接,以方便患者医保报销。

  该院积极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以接种疫苗为例,每年要服务约5500名新生儿。去年,该院一类疫苗接种将近10万针次。

  今后,该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自身医疗资源,并结合自身中医保健特色,积极筹建养老院,增设特色科室,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推动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目标的实现。同时,结合目前常态化的体检信息,与村委会合作,确定扶助医疗贫困对象,并联合村医打造一支精准医疗扶贫团队。在这一过程中,该院计划同当地村医合作,试行“驻医计划”。该院还将打造针对贫困患者的绿色通道,实施相关费用减免政策,并结合自身的中医优势,努力实现“花小钱、治大病”的目标。

(责编:权娟、许心怡)

推荐阅读

指甲表面有竖线要当心肝 一辈子不得癌的10大秘诀 有些人发现自己的指甲上出现了棱线,殊不知这些棱线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心理诊所】情绪波动不是病 负面情绪怎么破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压力,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也找上门。这些情绪偶尔出现是正常的吗?到哪种程度算是心理疾病,需要就诊?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讲讲,心病到底怎么医。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