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左一)在手术中。 |
在同行眼中,他30岁即成名医,20年来编写医学著作、开创世界领先的术式,是神一样的医学大咖;在同事眼中,他的勤奋无人能比,是精益求精到几乎苛刻的严师;在患者眼中,他态度谦和、笑容暖心,对患者一律称呼“老师”,是修为极高的仁医。他就是中国房颤射频消融第一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
机遇让我成为名医,我能做的就是回报社会
2015年11月20日晚7点,安贞医院第一导管室,马长生和他的团队开始为一台房颤手术做术前准备,一个小时后,这台手术将会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国际房颤年会主会场的屏幕上同步直播。这个会议相当于房颤领域的“奥林匹克大会”,能在这里以直播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分享操作经验,代表着学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认可。20:05分,手术正式开始,马长生现场指导着术者进行操作。21:30分,心脏各部位消融依次完成,手术获得圆满成功!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画面另一端,大洋彼岸的同行对这场高水平的手术爆发出热烈的赞许、喝彩声。
这台精彩手术的背后凝结着马长生20多年的心血。1993年,年仅30岁的马长生成为“中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第一刀”;1998年他实施了我国首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全国各地请他指导的医院排起了长队,走到哪里都是前簇后拥。但太早成名,没有让他飘飘然,掌声和鲜花也没有成为桎梏,反倒让他知不足,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做研究、钻技术。2003年,他和同事撰写了283万字的中国最大部头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教科书;2006年在安贞医院成立全国首家“房颤中心”,并带领团队不断摸索,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房颤消融技术,现已成为全国90%导管消融医生的手术标准。
面对这些成绩,马长生谦逊地归功于时代和机遇,他说:“机遇让我成为名医,时代没有亏待我,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奉献,回报社会。”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的努力
在马长生的团队里,有一组数字让人印象深刻,“711、810、360”,分别代表着“一周工作7天,每天11个小时;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一年工作360天”。正是这份勤勉,安贞医院房颤中心的手术量一年破2000例,是全世界完成例数最多的中心。千百次的锤炼也让他们的技术炉火纯青,手握金钢钻,敢揽瓷器活。
在现今医疗环境下,很多医生面对危重患者不敢冒险,怕砸了招牌,毁了名声,马长生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多烫手的山芋都敢接。他说:“很多时候,往往越是高风险的患者越需要手术,手术获益也越大,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机会。尽管当前医疗环境很严峻,依然要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但凡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给予患者生的机会和获得更高生活质量的可能。”
91岁的高龄房颤患者、刚怀孕无法接受射线的房颤患者、怀孕5个月的风湿性心脏病准妈妈……马长生和同事们一次次突破手术禁区,完成了多项世界级超高难度的手术。他们的坚持也获得了患者发自肺腑的感谢,91岁的高龄患者康复后,向马长生赠送了自己创作的《虎行天下图》,她感叹道:“马主任的团队就像猛虎下山一样,非常优秀。我的生命也因此迎来了春天!”
跨界尝试,开办互联网心血管医院
与马长生的交谈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效率”,这位每天工作11个小时的忙人,还能坚持10多年日行一万五千步,每天花15分钟看3~5份报纸。身为高效能人士,在临床工作中,马长生痛心地发现,国内很多医院因为管理效率低下,大量医疗资源被白白消耗。他打了个比方,一个年毛收入15亿的地级三甲医院,至少有5个亿被浪费掉了,这些钱足够做一万台尖端手术。
但同时,马长生也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看到了希望,在好大夫网站,他的个人页面总访问量在一年内从200万激增到800万,平均每天的浏览量为2万~3万,找他看病的患者中90%都是通过网络了解到他的信息……互联网的高效率深深地触动了马长生,促使他把一大块精力投向了这块全新的领域。他对这次跨界转型充满信心,并积极筹建一家互联网心血管医院,希望在将来能给心脏病领域千万名医生提供科研、创新、创业的平台,给千百万的患者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
(本文由本报记者王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