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发麻 当心七种疾病不请自来

2016年07月27日10:32  来源:燕赵晚报
 
原标题:手指发麻当心七种疾病不请自来

十指不仅连心,还是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虽说手指是身体的最末端,但却能反应出人体的健康状况。十指不仅连心,还是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专家说,当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时,手指会给您一些暗示,尤其当手指发麻的情况出现后,您一定得当心,这很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征兆。

指导专家 河北省胸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张庆

征兆疾病一:颈椎病

颈椎病在人们生活中很常见,多发生于长期开车的司机、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及经常使用电脑的白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枕部酸胀不适、转头时眩晕呕吐及单侧上肢麻木无力,多为放电样麻木。手指麻木也是其表现之一,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手指的麻痛。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骨质增生,导致脊神经受压,引起手指发麻,肿胀。

专家建议:人们应加强对颈椎的保护,调整睡眠姿势,将枕头垫高约8公分左右,尽量避免颈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征兆疾病二:周围神经病

所谓周围神经是指嗅、视神经以外的脑神经和脊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周围神经病病因很多,如病毒感染(感冒、腹泻)、药物或食物中毒、营养不良、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有些周围神经病甚至找不出明确病因。它可以累及运动、感觉、自主神经系统,除肢体麻木外,还可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大小便障碍、汗出异常、皮肤营养不良等。手指麻木可以视为周围神经病表现之一,主要表现为单手麻木,更多的是双侧对称的手脚麻木,走路踩棉花感及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专家建议:当您遇到上述症状,要及时来院就诊,并进行血常规、血沉、肌电图等检查,针对病因治疗。同时,服用B族维生素等营养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

征兆疾病三:脑卒中

脑卒中分为脑出血和脑梗塞两种,但两者都会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症状。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舌头肿胀等情况,手指发麻也是症状之一。脑部受累部位不同,肢体麻木的范围也不同,有偏侧肢体麻木,有单侧肢体麻木,单纯手指麻木者少见。

专家建议:平时要注意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清淡饮食,若患有上述疾病且伴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等药物以预防脑血管病发生。

征兆疾病四: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主要是指腕部受伤,骨折、脱位、扭伤或腕部劳累过度引起腕横韧带增厚。长期过度使用手指,如长时间用鼠标或打字,可以造成腕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感觉麻木。如果不注意及时休息,继续从事开车、打电话等活动则有可能会引起手指麻木的进一步加重。

专家建议:如果保守治疗不能缓解,则要考虑手术治疗来解除神经卡压。

征兆疾病五:手机肘

拿起手机就放不下,长此以往,不仅手指会发麻,而且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被称为“手机肘”。医学上称为“肘管综合征”,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用手机接听电话或用弯着的手臂当“枕头”造成神经压迫,导致肘关节麻木、疼痛,甚至使胳膊抬不起来。

专家建议:平时要注意控制打电话时间,尽量不要长时间做肘部弯曲超过90度的活动,用手机打电话时可以使用耳机。

征兆疾病六:慢性酒精中毒

长期饮酒危害巨大,可导致慢性酒精中毒,引起酒精性脑病。主要表现为头晕、共济失调、痴呆等症状,酒精可以干扰胃肠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引起周围神经髓鞘合成障碍,引起周围神经病。

专家建议:对于一些经常喝酒的人来说,手指发麻极有可能是酒精慢性中毒,若伴有走路不稳、记忆力下降等症状,需立即戒酒并及时就医。

征兆疾病七:心血管堵塞

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急危重症之一,由于心脏神经与脊神经的内在联系,心绞痛往往表现为左上肢麻木疼痛,并向肩背部放射,还可以表现为少见的牙痛、脖子痛及腹痛,症状虽少见,但同样不容忽视。

专家建议:遇到上述症状,怀疑心脏疾病时,要立刻平卧休息,迅速口服速效救心丸等扩张冠脉药物,并拨打急救电话。

手指麻木不能单纯对症治疗,而要针对病因治疗。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手指麻木,都应该首先到医院就诊,判断神经有无损害,再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确认神经受损程度、范围、性质等,从而再决定选择是采用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记者李惺)

(责编:王珂园(实习生)、张希)

推荐阅读

近亿元工业明胶流向8省 有毒食品为何"畅销"三年 餐桌上的香肠、凉皮、皮冻,竟来自臭气熏天、苍蝇遍布的黑窝点;工业明胶、工业大粒盐化身“佐料”。辽宁营口警方近日破获系列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查获6000多公斤有毒有害食品,端掉7个黑加工点。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吃西瓜容易长胖还是有助减肥?五大疑问解答 大热天吃上一块西瓜,香甜清爽之感瞬间贯穿全身,这种体验别提有多幸福了。但西瓜令人纠结的几大疑问,你真的了解吗?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