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不能置于安全之上,应成为起码的企业伦理。当利益与安全相冲突时,企业应首先选择安全。
最近,宜家集团因家具安全风险问题陷入“召回门”——因倾倒致6名儿童死亡,宜家宣布召回北美地区的“马尔姆MALM”系列床头柜及橱柜,却明确表示不会召回中国同款产品,理由是“符合中国标准”。上海市质检部门就此事约谈宜家。
在舆论质疑和质检部门约谈的双重压力下,宜家仍拒绝召回在中国销售的同类产品,使得“夺命抽屉柜”事件持续发酵。对此,上海宜家相关负责人称,避免危险的方法是将产品固定在墙上,消费者可以在宜家商店免费领取固定配件。这种补救性措施显然不能完全堵上安全漏洞,也无法平息中国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首先得说,对此无须过度解读。宜家公告指出,召回是基于北美地区所采用的ASTM标准,且仅限于美国和加拿大,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均未启动召回。所以“歧视”一说并不成立,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结,有跑题之嫌。
根本问题在于,标准不同是不是决定企业召回问题产品的充足理由?对于柜类产品,美国行业标准虽然非强制,却明确提出了“不固定也不能倾倒”;我国标准则只要求提供固定连接件和安装说明。这也成为宜家召回“内外有别”的底气所在。但要看到,企业除了严格遵循行业标准之外,还有保障消费者安全的义务,并且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底线义务。任何行业标准都不可能穷尽一切可能性,如果在标准之外还存在安全隐患,当然说明标准有瑕疵,需要及时加以改进,却不能成为企业放弃责任的理由。
一出问题就拿标准说事,看上去很讲规则,其实恰恰是对规则的滥用。不同国家的行业标准或有不同,但相关产品是一样的,其对消费者构成的潜在危害也是一样的,宜家“抽屉柜”能在美国夺去6名儿童的生命,在中国同样可能发生类似悲剧。哪怕这是极小概率事件,也理应引起企业的重视。倘若明明知道产品有设计缺陷,却以“符合标准”为由拒绝召回,其实是在钻规则的空子。宜家在同类产品的召回问题上“内外有别”的做法,往轻了说,是漠视企业责任及消费者权益,往重了说,无异于放任危险发生,而置消费者于风险之中。
标准不能置于安全之上,应成为起码的企业伦理。追逐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天性使然,这无可厚非,但当利益与安全相冲突时,企业应首先选择安全。这不仅基于对消费者的敬畏,也是对企业发展眼光的考验。作为国际知名家具品牌,宜家在中国家喻户晓,也受到很多消费者欢迎,而经此一事,宜家的品牌形象必然会有所折损,与召回需要承担的经济损失相比,孰轻孰重,宜家自可掂量。
同样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因标准不同而引发的“拒绝召回”事件屡屡发生?行业标准过低,因而无法对企业有力追责,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问题产品,不能指望企业的自律,还要靠法律和制度的严密。洋企业也好本土企业也罢,要让它们真正讲规则,规则本身也要不断完善。(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