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马长生:让更多患者获益 房颤治疗进入节律控制时代

2021年06月07日08:36 来源:人民网

“房颤治疗迎来节律控制时代。”

6月6日,在第九个“中国房颤日”当天,“医路相伴”——2021中国房颤日疾病科普公益传播项目在京启动,现场还推出了“护心爱脑 健康一生”——2021中国房颤日特别策划主题活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在活动访谈中表示,新的研究发现,房颤早期节律控制策略可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而不增加住院时间和安全风险,能够让房颤患者更多获益,房颤治疗正进入节律控制时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

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临床上多表现为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等现象。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马长生介绍,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中老年群体要对房颤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要做好定期体检、及时监测,出现疑似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

马长生介绍,房颤症状隐匿、存在阵发发作的特点。“我国房颤患者的疾病知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从来没有听说过房颤,更不知其危害,这为房颤的诊治与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马长生表示,随着临床技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现在进行相应的筛查诊断比过去方便得多。“过去到医院检查24小时心电图很麻烦,而现在患者在医院贴上电极后就可以回家,很方便也很便宜,通过检查结果就可以知道患者在监测的这段时间内有没有发作房颤了。”马长生指出,现在很多智能穿戴设备也可以反映心脏的健康状况,比如依据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脉搏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就可以对房颤进行检测和判断。

房颤防治是心血管病热门研究领域,近些年来,抗凝预防卒中、以导管消融为主的节律控制和房颤综合管理等方面不断涌现出重要研究结果。“最新研究表明,在充分抗凝和综合管理的基础之上,节律控制通过恢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能够改善新发房颤患者的预后,减少患者发生卒中、心衰甚至死亡的风险。”马长生指出,抗凝治疗和综合管理理念业已成熟,房颤治疗和管理近期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节律控制。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都需要了解最新、最先进的理念,重视新研究、新指南,医患双方共同制定有效的个体化房颤节律控制策略。

马长生介绍,随着临床证据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其适应证不断扩大,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对诊断1年之内的房颤,不管是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以及无症状房颤都应该进行节律控制。对于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更应该进行节律控制,因为节律控制可以显著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马长生表示,对于诊断1年以上的房颤,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又不合并心衰的房颤,节律控制能否获益等问题,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来提供支持。

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参差不齐,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实现心血管疾病规范化均质化诊疗。2019年11月,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启动。作为CDQI专家委员会主任,马长生介绍了项目的最新进展和相关成果。他指出,CDQI工程以全国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中心和心脏康复中心的能力评估与提升为抓手,凭借“评估、反馈、改进、再评估”的模式,着力打造一个高品质、高效率的教育培训平台,将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评价与医师服务能力建设相结合,多维度提高心血管疾病核心诊疗水平。此外,CDQI工程将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真实世界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平台,支持各专病中心进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能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综合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责编:李源、董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