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赛跑
记者 方非摄
疫情袭来,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就已积极行动起来,科研人员坚守岗位,争分夺秒,日夜奋战——
显微镜下,它好像一朵妖艳的鲜花,又好像一顶炫目的皇冠。但其实,这是一个狡猾、凶恶的病毒,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它通过飞沫、接触,悄无声息地侵入人体,破坏健康的肺,破坏顺畅的呼吸,破坏着人类正常生活。
白衣天使,舍身逆行,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与病魔较量,守护着生命。
逆行的,不只是白衣天使。首都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恪尽职守,争分夺秒地科研攻关,寻求突破,为抗击疫情提供“武器弹药”。
病毒再狡猾,攻关再艰难,科研人员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
“我们一定能战胜这场疫情!”
北京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10条举措
1、 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科技快速反应体系
2、 大力提升技术平台的应急响应和服务支撑能力
3、 强化临床资源对创新品种研发的支撑
4、 推动创新医疗器械临床应用与推广
5、 加快创新药的临床应用与市场准入
6、 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及开展国际合作
7、 加强培育医疗人工智能新兴业态
8、 开放互联网+医疗咨询应用场景
9、 支持医疗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及产品示范应用
10、 加强协调服务
聚合更多的力量
实验室里,小吕右手握住移液枪,将细如针的枪尖小心翼翼地深入试剂格,抽取微量试剂,然后注入体外表达纯化的病毒蛋白中,再用仪器检测试剂和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如果病毒蛋白失去了活性,说明试剂有效果,对病毒会有杀伤作用。试验中,我们可以将试剂的用量精确到0.01微升,最大程度确保精准。”小吕解释说。
这里是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小吕是负责抗病毒药物研发的资深研究员,他正在进行体外抗病毒试验,以验证一些药物的效果。从一月到现在,小吕和同事们连续工作,所有人都在与时间赛跑。即便是回到家中,小吕他们还会通过远程传输数据,查看试验分析报告。
“早一日找到‘钥匙’,这场疫情就会早一日结束。”小吕说,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由一个核酸长链和病毒蛋白质外壳构成,如果能找到病毒蛋白质中的关键靶点,并针对靶点设计小分子药物,摧毁靶点的功能,病毒也就迅速死亡了。“靶点就好比是一个锁眼,药物就是那把钥匙。”
比喻形象,难题是这把钥匙很不好找。虽已和病毒打了14年交道,但小吕清晰地感受到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紧迫感,“目前全球还没有明确证实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药物,国内外科研人员都在全力攻关。”
可开发药物有客观的时间规律,正常情况下研发一款原研新药至少需要5至10年,甚至更久。疫情不等人,新发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这一个个数字,让丁胜心急如焚。
为了缩短药物研发的时间,“老药新用”被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研发手段。通过筛选已经过一期临床试验验证的,安全性有一定保证的药物,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加速研发进程。目前,研发中心正围绕多个具有潜力的靶点和机制同步积极开展药物筛选,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已知的、已经过临床安全性验证的药物中,筛选并进一步鉴定出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且安全的药物,尽早为抗疫前线提供新的、可行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聚合更多人的力量,是科研人员想到的另一个办法。
1月27日,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向全社会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开放了相关技术平台、药物研发资源,包括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和多个化合物分子库等。1月28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一站式科研数据与信息共享平台上线,涵盖新型冠状病毒全球研究进展实时跟踪,新型冠状病毒靶点分析、3D建模数据,以及冠状病毒历史药物研发数据下载和药物研发策略回顾等。相关领域的药物研发人员、临床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可以实时跟踪和查询相关讯息。
目前,研发中心已陆续收到国内外上百科研单位、企业和研究人员提交的合作申请,经初步遴选,研发中心已与多家机构取得对接,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这场争分夺秒的攻关中,携手寻找击垮病毒的“钥匙”。
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药物正在研发,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束手无策。
1月中旬,在获悉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后,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在第一时间向武汉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捐赠了1万支重组人干扰素α1b喷雾剂,用于临床医护人员等高危易感人群预防使用。
“α干扰素就是人体内调节免疫能力的一种糖蛋白物质,可以说是人体天然自备的一道‘防火墙’。”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永庆解释说,“病毒侵入人体,首先要突破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人体内内源性α干扰素足够多,就可以诱生各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还可以通过提升免疫细胞活性、增加免疫细胞数量清除病毒。”
可如果病毒量过大,或者遇到老人、儿童、病人等体内α干扰素分泌过少、“库存”不足的群体,怎么办?上世纪下半叶,国外的科学家想到了人工提取干扰素给人体补充“库存”,但他们提取的干扰素一直存在着见效慢、副作用大等缺陷。直到1982年,侯云德在国际上首次从健康人脐带血白细胞中克隆到干扰素α1b基因,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开发的先河。
将这一成果转化成药物,得益于28年前侯云德与程永庆的合作。
从航天桥到陶然亭公园附近的迎新街100号,骑车大概需要一个小时,这段路程,程永庆特别熟悉。1992年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一趟。
那时,刚刚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的程永庆住在航天桥,每天他都要骑车赶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这一年,在这栋苏式老楼的地下一层,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以基因工程专有技术命名的企业——三元基因。共同创始人,一位是程永庆,一位是侯云德院士。二人合作,使名为“运德素”的重组人干扰素α1b,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一类新药。
20多年过去了,侯云德凭借着在干扰素抗病毒领域的重大贡献,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三元基因也早已不在地下室,拥有了现代化的厂区。
时过境迁,程永庆还是很怀念当年在地下室奋斗的情景,“中试车间也就50平方米左右,加上实验设备,我们转身的余地都不大,但大家浑身都是干劲儿。”程永庆说。
这股干劲儿,一直在程永庆的体内澎湃。
17年前,SARS来袭,程永庆和科研团队发现,“运德素”不仅可以应用在治疗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脏疾病上,而且对病毒性肺炎也效果显著。SARS期间,数以万计的“运德素”产品应用于救治一线,受到前方医疗机构的好评。于是,三元基因在国际上率先开启了探索“运德素”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我们发现,通过雾化、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后,‘运德素’可以增加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的数量,大大加厚人体应对病毒的那道‘防火墙’,帮助扛过病毒的猛烈攻击,直到人体自身后续免疫力量‘援军’的到来。”三元基因研发负责人刘金毅说。
17年之后,“运德素”被国家卫健委纳入新冠肺炎疫情诊疗方案的推荐药物,又一次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大显身手。
如今,三元基因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设了中国第一条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基因工程药物生产线。春节至今,生产线上一片忙碌,开足全力,生产药物。目前,已有超过300万支“运德素”被投放到湖北、重庆、四川、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医疗机构,不少使用该药物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治愈出院。
“运德素”还被工信部纳入了中央储备药物。“各地的需求还在不断上升,我们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并迅速投放到各地医疗机构。”程永庆说。
为了所有人的健康
疫情来袭,救治,是为了患者的健康;而防控,则是为了所有人的健康。
春运,被称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新型冠状病毒恰恰在此时侵入,这使得疫情防控难上加难。
所幸,病毒有一个很明显的“指征”——发热。如何迅速识别体温异常者,成为防控的关键。
2月18日上午,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员工们陆续入园上班。不少人发现,刷门禁卡的闸机旁多了一块大屏幕和一部摄像头,只要有人靠近闸机,摄像头会立即识别,体温也会出现在大屏幕上。“一旦有人体温超过37.3℃,系统就会报警,启动进一步筛查。”一位安保人员说。
“火眼金睛”锁定每位入园者体温的是一套移动式双光快速温测智能识别系统,研发单位格灵深瞳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科技企业。
“研发的日子,几乎每天都跟‘打仗’一样,惊心动魄。”企业技术总监周瑞说。
1月26日,大年初二,疫情已引起全国关注。正在山西老家过年的周瑞接到了董事长赵勇的通知,希望能召集同事研发出一套结合人脸识别的快速体温筛查设备。一直在关注疫情发展的周瑞,马上组建项目组。大年初四,供货商将第一套用于体温检测的红外相机空运到北京,周瑞和技术人员开始全力攻坚。
此前,周瑞和同事都专注于人脸识别、图像识别领域的研究,如何以最快速度将红外测温与人脸识别相结合,是一大挑战。“最显著的难题是,两个摄像头的画面位置不同,导致拍摄到的人的位置也不一样,但最终必须要实现‘合二为一’,得到一个对象,一个体温数据。因此必须要在算法上加以优化,让系统‘聪明’地作出是同一个人的判断,还要排除环境温度的干扰。”周瑞说,研发团队全身心扑在了技术攻坚上,经常彻夜加班直至清晨。
不仅仅是技术难题,春节假期物料紧缺也制约着研发进度。“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能空运绝对不陆运,能自己开车取,绝对不借助第三方。为的就是速度。”周瑞说。一次,为了做一块用于视觉校正的金属板,头天晚上9点下单,硬是“逼着”供货商第二天上午交了货,“我们直接开车去拿的。”周瑞说,北京市科委也给予他们大力支持,“不少研发物资多亏了科委的协调。”
终于,一套高效融合了红外热成像与人脸识别技术的移动监测系统装备,仅用了大约1周时间,研制成功。目前,这套设备已在全市数十个企业园区、机关单位、农村社区、地铁车站筑起防线。
该系统还通过对接疫情分析大数据云平台,盘活城市中各个角落的终端数据,转换为疫情态势感知、远程指挥、迁徙分析等业务,为城市整体疫情防控提供精准的大数据服务。
周瑞和同事们还在努力优化系统,降低使用门槛,尽快进驻机场、车站、商场等疫情防控重点地段,为所有人,筑牢安全的防线。
科技战“疫”,不仅于此。
面对疫情,北京市科委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防控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组建了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以及科技企业等方面权威专家在内的科技防治专家组。推动“政、医、研、产”上下游衔接,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等部门迅速制定出台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的10条举措,快速布局针对性科技项目,加快支持创新主体科研攻关。全市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迅速行动,在快速诊断试剂、诊疗药物、疫苗研制以及医生在线咨询平台搭建、智能测温设备与系统开发等方面,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
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公司发布的数据分析显示,目前北京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冠状病毒检测与诊断相关专利申请达58项,占全国总量约24%,位居全国首位。
这数字的背后,是首都科研人员的奋斗,更是战“疫”必胜的信心!(记者 张航)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