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追梦人王辉——一个活出自己的医界奇人

2019年04月02日17:44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无一例外。

磨难甚至灾难,几乎与大多数生命个体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人生答卷,殊途亦不同归的人生轨迹与归宿,这皆因每一个生命个体与这个世界不同的对话和互动方式所致。

下面所说的这位被誉为“潍坊三宝”之一,形容为“奇人”和“痴人”的过世老人,用他91岁的生命,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人生轨迹?在这种人生轨迹的背后,又向世人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当然可以言人人殊,但只要用心体悟,当能有所心得。

奇绝与奇绝之外

“潍坊有三宝,风筝、王辉、郑板桥”。在山东省潍坊市,自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个“顺口溜”中说到的风筝,人们大都耳熟能详,无须赘言;至于郑板桥,那一笔自成一家的“板桥体”书法,以及极具东方人生命智慧、脍炙人口的“难得糊涂”这四个字,200多年来又令多少人口口相传,为之折服。

那么王辉,何以会被世人同名扬于世的风筝与郑板桥相提并论?

王辉先生(1925.2—2016.10)是潍坊市(原昌潍地区)二十里堡东王尔庄人。

东王尔庄,曾称吴家王尔庄,地处潍坊市区南郊,现隶属潍坊市奎文区,其村现与北王尔庄村、西王尔庄村毗邻,并称城南王尔庄,被规划为城中村。

王辉先生原本属医界人士,从医时德艺双馨。在1986年至2016年这生命的最后30年中,几近痴迷般坚持用毛笔抄书。粗略算来,他共手抄各类书籍30多部,累计超过5000万字。他保存的手写书稿,如果按照他装订成册的样式摞起来,竟然近20层楼之高;如果一一展开,竟长达15万米!

此外,他还热爱根雕艺术,从他的手中,诞生了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根雕艺术精品。

王辉早在少年时代,就从师于书画“独步一方”的吴文之。

吴文之(1883年—1944年),字斐先,亦曰飞仙,潍坊市坊子区沟西乡小吴家村人。据有关资料介绍,吴文之酷爱书法,少时因家贫买不起纸墨,便以麻代笔,蘸水在院中平石上练字,映着月光里的竹影就地习画。习书作画,常常乐不思眠,乐而忘食。勤奋加上天资聪颖,使他的书画技艺超群。楷、草、隶、篆样样精通,隶书之八分体尤为出色。他还出版过内有48幅画的画册一辑。此后声誉鹊起,求书索画者络绎不绝,成为当时潍县文化艺术界的名流之一。

吴文之先生非常赞赏少年王辉的书法水平,曾在他的作文簿上写下了一段评价极高的评语:“字体别有间架,坚如铁石,如能锲而不舍,临池不辍,日后必以书写成名,并能独立自成一家。”

对一个初涉世事且自视颇高的少年来说,这句话对他所起的作用之巨大,当可想而知。

步入青年时代后,研习书法艺术就更成为王辉工作之余的最大爱好了。他以行楷为主,初学柳公权、颜真卿、赵子昂,后仿郑板桥。这种“仿”的水平如何?有行家评价,认为已达到足可乱真的程度。

而他本人呢?对来自他人的这种“高仿”之评价并不怎么领情:“我就是我,我是继承了板桥的书法艺术,但不完全是‘仿’,要完全‘仿’也就没有创新了”!话既锋芒毕露,又颇有些孩子气。

这才是王辉!没有那股洒脱不羁的精气神儿,他还会是他吗?

与友人谈到他对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情有独钟的原因,王辉的回答脱口而出:“我特别赞赏他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的见解”!“当然了,还有他的做人,这样一位坚韧、孤傲、不攀权附贵、胸中有浩然之气的艺术家,怎么能不由衷钦佩呢?”意犹未尽,他又补充说。

说到王辉先生书法艺术的特点,有人总结得十分生动和贴切:“他特别喜欢‘险削挺进’、‘紧妍凝重’的欧阳洵和‘骨力遒健’、‘结体劲紧’的柳公权书法,同时又精心研习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在汲取唐碑风骨,欧柳清健,板桥奇拙古朴、博涉诸家的基础上,又结合根雕艺术那不拘一格的神韵,形成了自己浑厚苍劲的独特书法艺术风格。纵观他的书法,端庄秀逸,寓柔于刚,刚劲不野,清健不薄,大小相间,错落有致,轻重徐缓而变化奇妙,抑扬顿挫而节奏跳跃那种奇逸之趣,超脱之思悄然于纸上,把篆书的端庄凝重,草书的潇洒豪放,隶书的婀娜秀丽,楷书的高古朴茂集于一体,真可谓‘韧而美’。”

除了书法,令王辉先生魂牵梦绕的,还有根雕艺术。

说起根雕艺术,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就已达到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至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

“朽木不可雕也”,是常挂在人们口头的一句话。可在独具慧眼的王辉先生眼中,那些被人丢弃或草草变卖的枯树枝和烂树根,却可以经过匠心独运的艺术处理而“化腐朽为神奇”。

在钻研根雕艺术中,王辉先生笃信“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之见解。为了创造出根雕艺术的精品,他节衣缩食,甚至力求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需求压缩到最低限度。光是买作为雕塑原料用的树根一项,就先后花费上万元。要知道,他1986年离休时,月工资才200多元!

步入生命老年的他,甚至蹬着那辆除了铃铛经常不响其它部件都响的“大国防”自行车,从潍坊市骑行百余里之遥,到沂蒙山区的临朐县,实地考察用来做根雕原料的树根的行情、种类与品质。

就这样,那些在常人眼里奇形怪状,甚至只配做烧柴用的各种树根,经他独具慧眼的精心挑选、巧妙构思和刀劈斧雕之后,被注入了丰厚的艺术内涵,成为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绚丽夺目的各种人物和飞禽与走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他雕刻出神采飞扬、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珍品多达500多件。其中有仿佛被注入活人之魂魄的各种人物,也有相互依偎、情同母子的梅花鹿,还有状若扬蹄奔驰的骏马和亭亭玉立的白鹤等飞禽走兽。

更神奇的,是那具名为“万龙聚会”的根雕瑰宝。那是在1993年元月,他在某山区发现了一块形态与巨龙相似的巨型根料,于是就如获至宝般买来,先后通过脱脂处理、去皮清晰、脱水干燥等工序,然后再进行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等步骤,花费了长达两三个月的时间,精心雕琢而成。此根雕长达7米,其形态不仅凸显了世人心目中龙之特征与神韵,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极具动感,给观赏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趋前观赏揣摩,常令人心驰神往地联想起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通过曹操之口所说的那番话:“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据说有位企业家在潍坊风筝节展会上看中了一组精美的根雕作品,要出价50万元全部买下来,他微微一笑:“对不起,500万我也不卖”!

是的,“心血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多少次呕心沥血,多少个日夜的斧砍锛刨,手上的血泡总是旧的未消新的又磨出来,甚至有时一天吃上一块梆硬的馒头,眼睛熬出血丝。所以他要完整地留下来,要“留给社会与历史,同时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一份纪念”。

靠着这种孜孜不倦这种废寝忘食和呕心沥血,王辉先生的根雕艺术作品终于不但走出了那间杂乱无章的工作室乃至潍坊,而且借助现代传媒和展示平台走向了全国:1983年5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一行7人,专程到潍坊,历时半个月,为他拍摄了根雕艺术纪录片,播出后在全国引起轰动。此后,他的根雕作品曾先后在中国首届、第二届根艺作品展览会及其他展出会上多次获奖,展品前观者如堵,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谈起王辉先生书法和根艺的艺术水准和特点,有方家的观点独辟蹊径:“他书法之中见根雕,根雕之中有书法。”

此评价获广泛认同和广为传颂,因为它不仅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更将人引向更深层面的思考——王辉先生在书法和根艺这两项艺术上取得的成绩,是不是完全超越了触类旁通的技艺层面了呢?

历史给出的评价总是客观而公正。

王辉先生的事迹和手书作品,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光明日报》、《澳门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等40多家报刊、电视台介绍。其中潍坊电视台为其拍摄的电视专题片《追梦》,被评为山东电视节目一等奖。

1992年8月,他的书法作品编入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作品选》。同年,他的传略被编入四川美术出版社《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一书。

1992年9月,他的书法作品编入民族出版社的《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

1992年10月,他的传略被收入《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

1993年8月,他的书法作品被编入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当代书画家作品集》。

1993年9月,他的书法作品在国际“正大杯”中国书法篆刻大赛中荣获毛笔书法特别奖,并入选九三国际“正大杯”中国书法篆刻展览。

1993年10月,他的传略入选《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并荣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

1995年8月,他因书法艺术成绩斐然,被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1996年10月,他的书法作品荣获中国书画人才艺术奖。

1996年11月,他的书法作品被国家人事部人才所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评为该年度中国书画人才审评交流一等奖。

1997年,他的资料载入《世界书画家经典》, 并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2000年3月,他书法长卷作为艺术精品,被结集出版于《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

2005年12月,他被聘请担任国际義之书画院副院长(永久),同年,他被聘请担任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终身荣誉教授。

本文前面提到的那具出自王辉先生之手的“万龙聚会”根雕,与他的手抄书一起,双双被收入《基尼斯纪录大全》。

一个从黄土地上走来的孩子,何以能取得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成就?

他又何以被世人贴上“奇”与“痴”的标签?

(责编:刘卿(实习生)、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