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追梦人王辉——一个活出自己的医界奇人【4】

2019年04月02日17:44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爱的行动

是爱——爱生活,爱艺术,爱这片生养于斯、安身立命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老先生通过用义卖书法作品得来的钱捐助希望工程的事情,似乎有助于人们对上面的分析看得更清楚一些。

就在1995年,他通过阅读报纸了解到,有些偏远地区的适学儿童因贫困而辍学。

在别人,可能是会一带而过,可能会过眼过耳不过心,甚至充其量不过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附带一声怜悯的叹息而已。但他不同,他是王辉,于是这件事情就钻进了他的脑海,挥之难去。有那么几次,他与儿女们的谈话都不知不觉地绕到这个话题,并且联想到当年自己上学时父母如何节衣缩食的情形。

于是就开始行动。

其时在1995年夏天,从不卖字的王辉先生竟然突破了自己设下的“禁区”,借他的展品被有关部门布展之机,冒着难耐的酷暑,挥毫写下100幅“求实奋进”的条幅,然后进行义卖,义卖所得26000余元人民币,被他一分不剩地捐献给了“希望工程”。后来有记者问他当时捐献的动机,他说“我从报纸上一看到失学儿童的文章就掉泪。人生能有几回搏,留得光彩照人间。什么是光彩?盖几所希望小学,救济一万个失学儿童,这就是光彩。” 他曾经对采访他的记者发誓,要写出一万幅“求实奋进”的条幅,作为对失学儿童的捐助!后来因年老体力不支未能实现这一愿望,一直成为他心中的憾事。

“让世界充满爱”,是无数人苦苦追求的人际关系之佳境。

还有必要提及王辉先生的根雕艺术。

在大量的相关报道中,王辉先生对根雕艺术痴爱的根源,源自他对这一创作领域艺术之美的向往,这当然不能说错。但颇令人深思的是,他的根雕作品中,最多的是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龙,而籍以进入基尼斯之最的代表性作品,恰恰是那具名为“万龙聚会”的根雕艺术精品。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王辉曾经创作了一首以龙为题材的诗,在那首不长的诗作中,“龙”字就出现了64次。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历来以“龙的传人”自我期许。王辉先生痴迷于根雕艺术,是不是因为心目中有龙的情结在?联系老人家历尽劫难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痴心不改之心路历程来看,答案不应该是否定的。

谈及王辉先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有专家曾经与老人家的名利观相联系。中国人尤其是中国优秀的士林中人,历来就对名节与名声极为看重。就拿他最为钦佩的郑板桥来说,一生最爱画竹,其实不也是借此凸显竹之“节”么?纵观王辉先生对其艺术追求的见解与实践,可见他对这一优秀文化传统自觉或不自觉地坚守与继承,更极易使人想起于右任手书的名联——“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也许还有必要重提一下由潍坊电视台为其拍摄,被评为山东电视节目一等奖的电视专题片《追梦》。《追梦》,多好的名字!

王辉先生心中一直珍藏着一个“梦”,他在用常人眼中的“痴、怪、狂、倔”之行为,聚集起自身所有的生命能量,“求实奋进”地去追逐这个梦!

纵观王辉先生的一生,是不幸却也是幸运的——因了超出常人的意志力,历经劫难的先生依然找到了释放生命能量的通道。这条通道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生命个体的所有能量,更通过这种释放,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济世情怀,统统物化成了一件件艺术珍品!

他把这些艺术珍品留给了身后的社会,而这些艺术珍品呢,不就是这位可敬的老先生之生命的延续吗?

一如他生前所念念在兹的心愿,透过眼前这些书法和根雕精品,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有个名叫王辉的人,曾经来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儿。(王秀华 王省 孙文龙)    

(责编:刘卿(实习生)、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