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李兆申:警惕消化道肿瘤威胁 构建综合防治体系

袁馨晨

2018年08月01日13:55 来源:新华网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在做客新华网“聚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系列访谈时表示,回首40年,我国消化疾病领域在诊断、治疗、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癌症仍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对于癌症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要求。

创新诊疗手段 推动消化道疾病治疗持续发展

现代人早出晚归,饮食、生活不规律,经常会出现胃部不适,如烧心、腹胀、打嗝等。李兆申指出,消化道疾病是我国居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良性消化道疾病包括溃疡病、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等,恶性消化道疾病以恶性肿瘤为主,比如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等。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良性消化道疾病控制情况不甚理想,胃溃疡等酸相关疾病治愈率很低,给患者生活和生命健康带来很大威胁。”李兆申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溃疡病的患者大多只能靠牛奶和小苏打来缓解症状,因为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治疗,消化道常反复出血,甚至会造成胃穿孔,或者因长期溃疡引发癌变而需要切除大部分胃。

“1993年,阿斯利康的奥美拉唑药物进入中国,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浓度,减轻对粘膜的刺激,避免反复溃疡和出血,使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良性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效果发生了很大改观,降低了癌变的可能性,有效减少外科开刀的几率和患者死亡率。”李兆申说。

消化道疾病领域的另一重大改变是对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认识。“导致胃癌的一个因素就是Hp感染。以奥美拉唑镁为代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类药物可以协助抗菌素来杀灭Hp,预防胃癌发生。连续十天或者两周的疗程就能实现Hp根除,不但可以使溃疡病不再复发,还能把癌症发生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李兆申介绍。

在疾病检查方面,随着医疗技术和检查设备的不断发展,患者如今只需口服一粒小小的“胶囊胃镜”,医生就能得到有关胃肠病变的高清图像,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和顾虑。对此,李兆申表示,更为智能化的胶囊胃镜的开发也是未来消化道疾病预防的发展方向。

加强消化道肿瘤筛查 早期发现率有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药物的发展,胃溃疡、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等消化系统良性疾病防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然而,一些消化道恶性疾病,如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导致严重的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

“对于任何肿瘤来说,早发现早治疗都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然而当前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率仍不理想,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这些患者如果能在早期经常发生反酸、烧心时,就积极接受治疗,配合使用PPI类药物,或许就不需要在中后期‘大动干戈’、‘大伤元气’,以至于花费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和资源,却仍然得不到理想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李兆申指出,加强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尤其是尽早发现并治疗那些还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的肿瘤患者,实现早防早治,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也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遭遇胃部不适。生活不规律,常食辛辣、冰凉、刺激性食物等,心理压力大,抽烟饮酒等,都可能诱发胃肠道疾病。如果在扭转不良生活方式后,胃肠不适还不能得以缓解,建议到医院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排查早期消化道肿瘤隐患。”李兆申说。

防控消化道肿瘤应“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对此,李兆申表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推进,针对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将成为消化系统疾病领域未来的“主攻方向”。

消化道肿瘤“来势汹汹”,如何实现早防早治?李兆申认为,应建立综合防控体系。首先,要加强健康科普教育,呼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限酒、坚持锻炼、保持良好心态、定期体检等。从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到三甲医院,都要进行消化道癌症健康宣教,引导高危人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进行筛查,力争把肿瘤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要实现预防工作“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他建议,一些可负担的早期普查和精查手段应深入社区、基层,让消化道癌症高危人群能够得到及时筛查和早期发现,实现早诊断、早预防。今年1月,由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牵头,阿斯利康支持的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项目(GICC)首批试点选择了无锡当地的八家医院,通过构建中心医院和社区医院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以期实现胃癌早筛、早诊、早治。“如果无锡模式能够做好、做强,未来覆盖到全国更多医院,相信会进一步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的综合防治能力。”他说。

第三,推进消化道癌症防治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有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我们就能实现癌症的早期诊疗,不需要开腹、开胸就能把病灶切除掉。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还能实现远程医疗,患者即使居所偏僻也能得到一线城市知名专家的治疗,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李兆申说。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