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杨燕绥:健康保险业应以“医养结合”为契机进行变革

2018年06月07日11:33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人民网北京6月7日电 (记者崔元苑) 2日,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中国人保健康协办的“第二届(2018)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论坛”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探索机制加强保障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论坛期间,举办了《健康保险系列丛书》发布仪式。丛书主编代表、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表示,健康保险的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产品到服务;二是运用大数据,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与政府合作,从精算到进入过程控费甚至参与定价。

《健康保险系列丛书》主编代表、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

“在《健康保险与医疗体制改革》这本书中,我要回答医疗体制改革的三个问题和健康保险发展的两个问题。”杨燕绥介绍说。

大健康不是大医疗。杨燕绥指出,我们发现大健康经济在欧美国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年龄的增长,人民的健康支出增加,卫生支出也增加了,增加的卫生支出在进入老龄社会占GDP6%,深度老龄社会占GDP8%,超级老龄社会已经超过GDP10%,但是钱并没有花在医院里,在占GDP6%的时候,其中3.5%花在康复、预防、健康管理上,0.5%花在长期护理上,到占GDP8%的时候,5%花在康复护理和预防。到占GDP10%的时候,像德国、美国,已经6%左右用在预防康复和护理上了。

“康复和长期护理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需要长期护理的一般是没有康复体征的人群。长期护理又不属于医保。那么,通过时间指数和费用指数的成本精算,来决定政府、社保可以承担多大的比例,之后个人通过购买商保可以承担多少,财政可以补贴困难人群多少,按层次来解决问题。”杨燕绥认为。

医疗体制改革最后其实是医养结合。“按照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均收入的增长,新的需求产生。我们就按照需求打造包括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临终的服务体系。”杨燕绥建议,一定要在社区把这些服务“扁平”到家。大病当地解决,疑难危症通过全科服务、专科服务和专家服务立体到位。扁平到家的要做医共体,立体到位的要做医联体,共的是居民健康,联的是重大疾病的处理。

对于健康保险的发展,杨燕绥则认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原来的设计产品,卖产品到增加服务,用大数据帮助客户进行管理健康。二是过去我们停留在医疗和健康管理的门外做精算,以后我们要用大数据,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与政府合作,从门外的精算到进入过程、控费甚至参与定价,这时候健康保险行业的被动局面就会改善。这对于健康保险业的发展也是巨大的转变。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