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越少说“应该”,婚姻就会越好

小楼

2018年05月29日08:53 来源:中国妇女报

朋友小雯说,大概在孩子3岁的时候,她开始发现老公不爱回家。老公的工作,小雯基本了解,强度不大,可能偶尔需要加加班,应酬也不是特别多。但老公似乎越来越爱待在公司了。

在小雯“感觉”到老公不爱回家的时候,她也疑心过,他是不是有外遇了?但她很快就否定了这个疑心。她对老公的性格很了解,也相信他的人品。小雯想和老公谈谈,但老公似乎对她越来越冷漠,常常用“我累了”“不想说话”之类的话打发她,甚至,任小雯自己说,他一言不发。那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这个谜在小雯想要离婚前的一次婚姻咨询中才揭晓。

小雯老公说: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很讨厌回家。可能我心里有问题吧,别人都觉得她是完美妻子,她也确实挺完美的。孩子出生以后,我管的不太多,基本都是她在安排。她说我不管孩子,可是我管孩子的时候,她又说我“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她总觉得我工作不忙,其实,这两年工作已经没有之前那么轻松了,我跟她说过,可她不愿听。回到家里,我想放松一下,看看手机、电影什么的,她就会很不高兴,说回到家里,大家应该交流,尤其是孩子一天没看到我,应该多和孩子说话。

我的假期她也要安排,几乎每一个假期,她都要规划一个活动。有些建议是挺好的,但是,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反对她,她就会想方设法说服我,说为了孩子发展,就要多陪他去参加活动,或者多出去看看,或者说一家人就应该要一起行动,父母就应该多陪孩子,不然,孩子安全感发展不好之类的。孩子有一点什么问题就怪我,因为她做得很完美了嘛,是我拖后腿,不好的影响肯定就是我造成的。

之前我有拿钱去买一些股票,她当时确实建议过看一下房子,可那时候,股票行情好,我也没听她的,后来亏了一些。结果,这件事情她就一直说应该听她的。每次我们意见不同,她就会翻出这件事,说我不听她的,就是这个后果。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打算说一辈子。

在小雯老公的表述中,哪个词出现频率最高?是“应该”这个词。

每一个家庭当然都有各自的健康家庭规则,小雯告诉丈夫“应该”做的事,一件都没错。但如果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又一个“应该”中,人的存在感就会消失在原则之下。

每个人想到“家”这个字的时候,脑中一定是有一些画面,也有一些定义。如果你想到“自己的家”,是一个能够让你放松、恢复精力的地方,有人宠爱你、关心你,你会在忙碌了一整天后,迫不及待地回到这个地方。但如果你一想到“自己的家”,压力、紧张感就会出现,慢慢地你就会不想回家。

小雯说的“应该”,可能全都是对的,可这样反而更糟。

为什么呢?因为丈夫连反对的理由都没有。也许在理性上,丈夫都认可这些家庭原则是正确的,甚至也会配合。如果家庭成员都理想地按照小雯的“指示”生活,确实是“模范家庭”。

可每个人都不是“模范生”,人都有自我的一面,有人的本性,有些规则可能与“个性”冲突。如果这个人不认可规则,想“满足”自己的个性需要却不被允许,甚至毫无理由反对,这个人每一次遵从原则,就会在无意识中减少一分对家的爱,多出一分对伴侣的怨。

这种感觉出现几次没关系,但日积月累,这个人就会觉得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重视,在家都没有任性的空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小孩会想要任性,想要被宠爱,如果时时刻刻都要按照规则做,他会感觉不到自己被爱。当一个人必须要不断地去压抑、遵守、付出的时候,就会渐渐失去被人宠爱的感觉,也就渐渐不会再爱对方。

美国一位专门研究夫妻关系的心理学家说,夫妻之间有4种行为最容易导致离婚,分别是:指责,蔑视,防御,回避。总对伴侣强调“应该”,背后其实包含了指责。而如果伴侣做不到这个“应该”,或者不想做,他们就会采用“防御”或“回避”。这样,夫妻间的互动,就包含了3种最可能导致离婚的行为。

而一段快乐的感情,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热情,亲密,投入。那些总是在设置“应该”的伴侣,其实是将重点放在了“投入”这方面。

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设置这些规则,不过是希望家庭发展得更好。但一个家庭如果完全按照规则行事,就会渐渐变得僵化,热情这个部分就会消失。如果夫妻中一方扮演“规则设置者和守卫者”,另一方只能扮演“服从者”,他们之间的亲密感就会被破坏。

虽然这里讲述的故事是一位丈夫的抱怨,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男女中都存在。有些丈夫对妻子也有很多“应该”的要求,他们忽视了妻子首先是一个独具个性的人,其次才是在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如果人这个本质被忽视,只有“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角色被重视,妻子一样会感觉不再被爱。

当你想说“应该”的时候,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个“应该”真的对我的家庭来说很重要吗?在我设置这个应该的时候,是否更主要的是想降低自己的焦虑?是这个应该更重要,还是一家人的关系更重要?

家庭规则最好是能够共建,而不是由一个人去规定。既然每一个规则都是为了家庭更好,那么,家人的心情也需要成为一个考量因素。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婚姻家庭治疗领域)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