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起底老年保健品市场乱象:正本清源 破局该如何发力?【2】

杨迪 尹莉娜

2018年05月22日07:43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背后

就医烦,监管难 乱象幕后隐藏多重因素

保健品营销“坑老”圈套愈演愈烈,大行其道。不法营销团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难以根本遏制。究其根源,为何老年人生病后,不愿意到医院就诊,而选择信任保健品?

4月23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建卿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痛斥,有保健品推销商诱以根治、省事、花钱少等好处,欺骗他的一位七旬高危患者使用虚假保健品,老人因为过于相信保健品的“疗效”,未遵医嘱按时吃药,导致突发晕倒。为此,张建卿在老人的医嘱单上特意加了一条提示:“与保健品(伪)和传销组织产品彻底断绝!”

然而,一边是流程多、费用贵,检查挂号排队,手术开刀有风险,长期用药难治愈;另一边则号称免费理疗、长期关怀,最新技术、专家认证,零副作用、“药”到病除,还能多买多送,上门服务。在这场医院与保健品营销商对老年患者的拉锯战中,如果说后者是过度招揽,而医院一方则显得人满为患。

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是老年人看病的三大特点。目前老年患者到医院就医尚不够方面和明白,这是促使他们寄希望于保健品的因素之一。张建卿分析认为,有些老年人忌讳去医院,或是怕麻烦,觉得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还要花路费,这正好给伪保健品营销商留下了有机可乘的间隙,他们故意降低门槛、夸大宣传钓人上钩。

而好不容易看上了病,却被告知无法根治,只能长期服药维持,对现实难以接受和对重返健康的强烈渴望,是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主要心理因素。齐海梅则指出,老年人身体大多处于身患综合慢性疾病或功能衰竭的状态,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缓解病痛、稳定病情是老年病的特点,这与人的自然衰老相关,是无法根本治愈的。但是老年人大多对此认识不足,听到一些销售人员的巧言宣传,很容易被欺骗。

同时,当子女们苦于父母为何看不破简单骗局时,还应当警惕,老年人出现不顾劝解大量购买保健品的情况,还有一个可能被忽视的原因。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科病区主任燕江陵指出,这类老人有可能患上了认知功能障碍,即因为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有一项或多项受损而使其日常生活或社会能力受到影响,难以分辨保健品营销人员的免费福利诱惑、情感销售、不实宣传和夸大“洗脑”等种种套路。

从近年的相关报道中不难看出,多数老年保健品营销商衷爱会议营销这一手段,且不允许年轻人入场,这正是抓住了老年群体认知能力下降,记性差、反应慢、判断能力不足的弱点,哄骗其大量购买高价保健品。

此外,老年人的保健品消费习惯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下,无论在广播、电视、杂志、报刊中,还是社区街道随处可见的宣传单里,各类保健品信息充斥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提醒他们警惕虚假保健品、消费防骗的信息则少得多。这种信息的不对等性,潜移默化地造成了他们对保健品的错误认知。

“当前老年人滥用保健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原因之一就是,老年人对保健品的认识不足与保健品营销商的宣传过度之间的巨大矛盾。”齐海梅指出,自己曾遇到过一位拒绝进食而后晕倒的老年肿瘤患者,只因某虚假保健品大肆宣传其产品拥有“把肿瘤饿死”的神奇功效,每天只需服用该保健品餐包就能够满足人体的日常摄入需求,不用吃饭,长期坚持就能“把肿瘤饿死”。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但在该患者身边,坚信其功效的老年朋友并不在少数。

因此种种原因,多年来,各地老人被保健品营销套路坑骗的事情频频发生,政府对此类保健品营销商虽然屡次打击,但却始终未能彻底禁绝。早在2003年,卫生部便发布了《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明确规定了保健食品能够申报的27种功能,此外的所有功能宣称都为虚假宣传。2016年7月,《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通过行政手段抬高行业门槛,让更多已经上市的药企进入保健品市场,从而优胜劣汰将经营不规范的中小企业驱逐出去。

2017年7月,九部委联合宣布对保健食品的虚假宣传、营销欺诈等行为进行强力打击,这是继2013年“打四非”之后针对行业的最大力度清理。2017年12月,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10起保健食品虚假广告案例,并将其违法行为通报有关部门查处,依法收回其有效期内的广告批准文号,同时责令产品暂停销售。

此外,各地政府也没有错过这场整治“盛宴”。2017年12月,山西省朔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多次潜入保健品骗局现场,收集证据查处不法团伙;2018年3月,吉林省长春市公安局侦破一起以老年人为主要诈骗对象的特大电信诈骗案,共抓获团伙成员114名。该犯罪团伙自2013年以来通过多次注册公司、密集投放广告、冒充专家等多种方式,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行骗范围涉及全国各地,涉案金额高达5亿多元,受骗群众近万人。

然而,在政府不断打击整治之时,不法保健品营销组织的销售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更新,国家和地方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困难重重。

“虚假保健品营销中最常见的就是通过口头宣传、含糊宣传哄骗消费者,而不留下公开的印刷资料,因此取证十分困难。同时,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论对老年人消费习惯有很大影响,这也使得涉及到一些尚未规模化的虚假保健品时,其是否违法违规很难界定。”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表示,当下的老年人保健品营销团队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从业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本身对医药和健康的知识储备较匮乏,法律意识淡漠,很可能利用各种非常规手段去追求业绩。

“实际上我国对保健品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很严格的,但行业中存在大量流动的、未注册的团伙,有限的监管人员面对大量的销售人员,就像猫捉老鼠,老鼠太多了。”徐华锋分析。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