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北京:社区医院将推广全科医生

2018年03月20日09:03 来源:北京日报

  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可以为老百姓的健康全程把脉,摆脱大医院划分科室之后“头疼医头”的禁锢,由全科医生来判断签约居民的身体状况。同时,全科病房将避免让病患和家属多跑路,通过紧密医联体请到各科专家一起会诊。

  记者昨日从市医改办、市卫生计生委获悉,这样的全科医生模式将逐步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落实推广。

  基层医疗 不再“头疼医头”

  一年多前的一天,60多岁的张大爷捂着半边脸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于溯大夫,他牙疼。

  如果没有全科大夫,张大爷就会挂口腔科,打算开点儿消炎药就回家了。而于大夫一看不对,建议张大爷去做个心电图。

  “牙疼要做心电图?这要是医患之间相互不信任,恐怕要起纠纷了。”再回看这个案例时,一位大医院的医生坦言。

  但是张大爷已经和于大夫联系一年有余,他相信她。果不其然,做完心电图,张大爷还没走回全科诊室,心电图室直接给于大夫打了电话:数据异常!

  当时,张大爷直接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到复兴医院,当天就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市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计划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先推广全科医生制度,为的就是让最开始的诊断不再“头疼医头”。

  “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医患之间应该有着紧密而长期的联系。医生对病患的身体情况有着更详细的了解,能够更有效、更直接地判断病情。”相关负责人说。

  设立全科医生,能让大夫更了解病患身体情况。从一位病患的角度说,小到长期口腔溃疡、大到心脑血管疾病,都可以找同一位大夫,大夫也更容易帮病患把关。

  全科病房 患者告别转科忙

  近几年,普通市民对于“医联体”的感受越来越深。作为试点,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复兴医院建设了紧密型医联体,实现了管理一体化、基本医疗一体化,并与公共卫生机构实现了公共卫生一体化。

  这两家机构还设立了全科病房。有些病患同时插着胃管、尿管,以往可能要转好几个科室才能确定在哪个科室收治。而在有全科病房的医院,“先收治”成了固定模式。

  “我们会先收病患住院,然后根据病患的情况,请不同科室的专家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复兴医院全科病房主任王杰萍说,这样能最大程度让病患和家属少跑路,也不会因为转诊、转科室而耽误治疗时间。

  从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到复兴医院,步行总共需要12分钟。从位置相近到转诊相接,两个医疗服务机构都做出了努力。

  “我们统一了12种慢性疾病诊疗和管理规范、19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王杰萍说,这能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大医院同质化的诊疗服务。

  精心培养 留住好大夫

  在此前一些机构进行的随机调查中,有些患者反馈,感觉基层医疗服务“不灵”,主要是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好大夫。

  过去,薪酬待遇较低、职称晋升较难和发展空间小等诸多因素,导致社区卫生医院的岗位缺乏吸引力。

  然而,在今年的招聘过程中,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出现了1:7的招聘应聘比例。最终,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北大医学部、首医大的4位高材生入选,将为月坛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

  “让大夫扎根基层,打造一个好的团队是根本,提高团队的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医学素养也是关键。”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说。

  杜雪平是博导,月坛也是全国医疗研究领域唯一一家设在基层的全科医学博士培养点。目前,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形成康复技术、慢病管理、护理技能培训班,将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员工培养成为“医教研”一体的全能人才。

  “我们计划从推广全科医生开始,逐步推广月坛的经验,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基层医疗服务。”相关负责人说。(耿诺)

(责编:蔡熊更、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