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仁心”赢百姓口碑 “走心”办好一家医院
金华市人民医院在新时代中奋进
记者 李琳 通讯员 刘颖
“扭转一家医院的困局并不容易,要靠文化积累,品牌效应,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早在2015年8月,金华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家敏刚上任,就铁了心要走出一条腾飞之路。张家敏说:“要做金华市老百姓信得过的医院,就要医疗技术过硬,服务水平到位,把患者当亲人,‘走心’才能办好一家医院。”金华市人民医院把“人医仁心、优质服务、梦圆健康”作为目标,不断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和再造就医流程。如今,在金华老百姓的心里,该院逐渐成了“舒适、便捷、温馨就医”的代名词。
两年过去,困局中的金华市人民医院渐渐远离彷徨,赢得了患者、员工、政府、社会多方称赞,也交上了一份公立医院改革的“高分答卷”。在这份满意的答卷背后,我们不禁好奇:这场革故鼎新、凤凰涅槃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成功之道?
共筑“仁心”赢百姓口碑
“当时医院面临的情况确实很不乐观,业务量下滑,还有一个多亿的负债。”这曾是金华市人民医院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也是张家敏接手医院时面临的最大挑战。
2015年1月~7月,医院床位使用率仅有86.4%,加之伴随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张家敏坦言,刚上任时觉得自己压力很大。但他同时非常清醒,“要管理好一个医院,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工作必须分解、放手,必须团结班子成员,用好职能部门的人,引领全院职工,医院才有希望。”
张家敏决定,从抓业务入手,用科技引领全院医疗业务技术的提升。2015年8月,金华市人民医院开始实行《院长医疗质量综合查房管理规定》。这份规定,为医院建立了一支包括院长在内的“监察队”,每周由业务院长携相关职能部门检查一个临床科室。查房的内容包括:科室医疗护理服务流程是否规范,对医疗质量、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教研等进行梳理检查,并对病人满意度和诊疗体验进行调查。对各学科存在的问题,在医院层面协调解决。通过两年的努力,该院门急诊人次增长了10.2%,出院人次增长了15.5%,床位使用率增长了17.2%,Ⅲ类、Ⅳ类、特类手术例次增长了45.2%;而医疗纠纷及赔款却降低了48%。
另外,医院还进行了优化结构的精细化管理,在强化成本和费用控制,加强医保审核上下功夫,张家敏称之为“两增五控”:即增加每百元资产收入,增加国家基药比例,控制均次费用,控制百元耗材比例,控制药品比例,控制抗生素比例,控制平均住院天数。“两增五控”实施后,不仅有效控制和降低了医疗成本,更实实在在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平均每位住院患者住院费用下降了645元。仅在耗材方面,与同期相比,每百元医疗收入中就下降了2.12元。“我们既为患者节省了在医疗耗材上的开支,又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资源。”张家敏介绍。全院的药品比例也逐月递减,已从2015年上半年的39%下降到现在的31%。同时,平均住院天数稳步下降,减少了0.7天。
医院从医疗服务核心流程入手抓好现代医院管理,如门急诊流程、出入院流程等是否合理,手术流程是否快捷,抢救流程是否高效,将医院有效的医疗资源转动起来,通过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等,提升老百姓看病的满意度,缓解了“住院难、看病难”的问题。金华市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程振宇说:“张院长对医疗‘走心’的态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带动了全院职工的努力和付出。”如今,走进金华市人民医院,医院门诊大厅导医台有护士热情指引,医生耐心解答,青年志愿者主动服务,便民服务箱、饮用水、轮椅摆放到位。曾经被诟病的急诊通道,现如今两侧墙壁洁净如雪,头顶灯光明亮温暖,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享受着优质的“亲情式”服务。为缓解老百姓就医“停车难”问题,医院把仅有的128个车位全部让给就医群众,为职工租了距离医院步行8分钟的停车场,供广大职工免费停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院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在浙江省率先开展“警医邮”换证便民服务,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受到老百姓的称赞。
要在百姓中有好口碑,医护人员的凝心聚力不能少。张家敏知道,一家医院想要长久发展,一定要让老百姓信赖,更要关爱职工,让员工“依赖”。他决定,按照“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临床医务人员多为患者服务。同时,针对过去“医闹事件猖獗,不问缘由就赔偿”的做法,张家敏上任后做了3件事。第一,狠抓医疗安全,召开每年两次的全院安全医疗大会,对病人负责、对医务人员负责。第二,每月统一举行医疗安全科室学习,拧紧医务人员医疗安全这根弦,查找原因,预防为主,积极解决历年积案,减少纠纷的发生。第三,引入第三方分担机制,在自愿原则下,住院患者可购买住院意外险、手术意外险等。这3件事,把医疗安全抓到点子上,让医护人员有了安全感,让医、护、患及家属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奔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两年以来,医院债务已还清2/3,职工收入增长18.6%。
共塑品牌 做强医联体
“分级诊疗的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在张家敏心中,一家医院不仅要自身发展,更要肩负国家医改中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分级诊疗制度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之首,是解决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格局和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之间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牛鼻子”。
近年来,浙江积极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战略,着力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优秀医务人员下基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作为一家公立医院,张家敏始终牢记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稳步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双向转诊、医联体建设工作,医院辐射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2015年8月张家敏到任后,及时调整“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亲自负责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同时成立分级诊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由医务科负责安排日常具体管理事务。2016年初,金华市人民医院成立双向转诊办公室,确定双向转诊办公室负责人,配备专职人员,启动双向转诊的各项工作。同时,建立和有效运行“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会商沟通机制,成立金华市人民医院慢病管理论坛,开展政策和业务培训,听取各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馈的意见、建议和想法。通过论坛活动,进一步增进彼此了解、增进合作,共同探讨和推进了“双下沉、两提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慢病管理的各项工作。
“自‘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推进以来,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积极探索合作模式。以紧密型合作单位为主,以松散型合作单位为辅,以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为契机,与区域内医院签订协议。”张家敏指出,通过定期到基层单位走访、调研、座谈、现场沟通,破解合作瓶颈,协调和落实帮扶工作。根据存在的问题,由专职人员予以解决。目前,形成了以区域内为基础,区域外为补充的合作框架雏形。如今,金华市人民医院已与金东区、婺城区、开发区、金义都市区、金华山旅游开发区共1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书》,已建立紧密型高级医联体多家,实现了区域内全覆盖。
共绘“特色”续写新篇章
要让市民觉得“舒心”又“安心”,除了医院里的人情味,技术过硬的科室也至关重要。张家敏深知,重点学科的打造,对于带动整个医院的发展十分重要。在金华市人民医院,不少王牌科室不仅是金华人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浙中地区百姓的选择。
“很多在杭州工作的金华人,生宝宝时都会到我们医院来生。”金华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朱敏笑着说。医院妇产科作为金华市首批重点学科,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承担着整个市区超过二分之一的分娩任务,年分娩量近8000人次。科室大力推广产科适宜技术,以温馨服务和高超的技术获得广大百姓点赞,并被评为浙中区域产科专病中心。
“12名医生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3人,高级人才占比达66.7%。”由院长张家敏带队的肝胆胰外科也是医院的重点学科。作为学科带头人,张家敏是浙江省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和微创外科分会常委。作为一名从事普外、肝胆胰外科临床工作33年的专家,张家敏为浙中西部大器官移植、微创新技术开展、疑难危重疾病救治做出突出贡献。也正是因为他的加入,快速提升了该院肝胆胰外科团队的技术水平,也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我要从我擅长的学科开始,带领全科步调一致、踏实勤奋、不断创新,将平均年龄只有37岁的年富力强团队打造成为业界精英。只有这样,全院各学科才能不断涌现出创新的思维,迸发出澎湃的动力,才能总在第一时间与国内外领先水平接轨。”张家敏说道。
近两年,金华市人民医院不忘初心、革故鼎新,医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有的医院用地小,用房面积不足,停车困难,周边道路拥挤,已难以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市政府已经决定了采用PPP模式来完成新院的迁建计划,新医院有177亩,计划2019年投入使用。”张家敏说,医院的目标是建成一所园林式的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医院,绿地率超过35%,将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美好的就医环境。新医院还会引进更为先进、精准的医疗设备,为百姓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床位数由现有的880张增加至2000张,有2400个停车位,彻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177亩计划用地里,包含1.2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提供给医疗人才和外来专家居住。这样,就能把上海、杭州等地的专家请到金华,留在金华,保证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诊治,真正为市民谋福祉。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