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结核无情,医者有爱

2017年12月19日13:29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爱的抉择:北京胸科医院医生黄麦玲的故事

起初,一直从事肿瘤研究的黄医生对防治结核病的工作并不满意,因为相较于其他科室,结核病的临床医生从晋升、待遇上看并无优势。这是黄麦玲刚开始工作时很现实的矛盾点,她希望有机会换工作。这种心理状态在结核病医生里很普遍。都说医者仁心,可是即使如此,医者也有一点心结,除了待遇以外,让少数医生退出的原因还在于这种疾病的感染性。

2014年,对黄麦玲来说是无法忘记的一年。在这一年她不仅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也因为产后免疫力差,被感染得了结核病。

愤懑、无奈,是这个年轻母亲在当时所能做的反应。她不得不将刚刚出世的孩子送到山东老家,与自己隔离。三个月的时间,这位母亲忍受着和孩子分离的痛苦。她也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她反复问自己值不值得,要不要继续做下去?

如今,3年过去,黄麦玲的结核病早已治好。但是在感同身受经历过结核病患者的痛苦后,却反而坚定了黄麦玲的信念,因为她知道,每个结核病人的背后故事都是那么的惊心动魄,旁人看来都是寻常,只有医生明白其中的曲折。

长期的治疗, 规范的服药,结核病人的治疗成功率可到达90%,剩下的那10%,是医生的心结,于伟伟(化名)就是这10%。

19岁的孩子,正值人生最好的时光,却感染结核,经过两年的医治不见好转。家中甚至无力支付孩子的医药费,于心不忍的黄麦玲亲自为这个家庭筹集了5万元的人民币,把患者视若家人,与儿子一起在中秋节为于伟伟送上祝福的贺卡。全力以赴为他的手术寻找解决方案……。

黄麦玲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他人的健康,多少次患者的病疾,她辗转难眠;患者期盼而又信任的眼神,又让她义无反顾、无怨无悔。感染病魔她没有倒下,在她身上我们看到强大的意志力,这也是抗争病魔最好的榜样,面对感染病魔的危险,她没有退缩,因为她知道,守护生命是她的职责,更是医者的仁心。

爱的重生:结核病人于凯的故事

于凯,48岁,北京人,2016年春节患上结核病。他的病情发展很快,随后得了脑结核,两天后神智不清。当时,在医院,于凯完全不记得自己的行为了,整天都扯着尿不湿的棉花往嘴里塞。感觉一切都要完了。在病最重的时候,亲朋好友甚至要开始为他准备后事了。但好在,他的病及时得到了妻子、朋友、医生的帮助,于凯捡回一条性命。

于凯清醒后,在医院持续住了2个月,他需要接受结核病人的常态生活:避免外出,避免社交,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他的朋友哥儿们排好时间表,每天都来病房陪他,照顾他,陪他说笑。于凯担心传染给朋友,但是朋友们仍然坚持要来。他们觉得这种病并不可怕,只要做好防护,免疫力好,不会有问题。到今天,于凯仍然感激这帮朋友的帮助。

5种抗结核药,一天20粒,将近2年的时间,不能间断。

从未间断的,还有爱人,朋友的支持。

生病前后,于凯像是变了一个人。之前,他觉得自己的心很硬。现在他觉得自己的心很软,多愁善感,看电视剧都会哭。他觉得自己的变化就是因为在这场疾病中,他领悟了人心冷暖。

经过18个月的治疗,于凯终于痊愈,生活回归日常,还跟朋友们一起庆祝度过了自己的49岁生日。在一年多的结核病治疗中,于凯的生活并不全是灰暗的,因为有来自朋友和家人爱与陪伴,才给了于凯坚持下去的信念,获得了重生。

爱是一缕春风,纵是冰冻三尺,寒气入骨,也会生机再现。爱给人以坚强,暴风吹不倒你的伫立,众水浇不灭生命之火,这就是爱的力量。

爱的奉献:结核病基层防治员马志美的故事

四川甘孜,马志美,一名基层结核病防治员。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的话,你无法想象她每天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样子。

一个上午,35通电话,督促结核病人按时用药;一本电话记录本,密密麻麻的字,记录了每一个病人的服药情况。除此之外,还要不断的登门回访,常常为了找一个病人走上40公里的山路,花上一天的时间。

这是马医生的日常——在最偏远的山区,做最琐碎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深耕在大山之中,不能出去打工赚钱,要时时刻刻操心结核病人吃药,随着科技的提高不断更新着通讯方式去唤醒更多家庭的医疗意识……

别人或许不理解,只有马医生自己知道,每失联一个患者,就意味着这名患者中断治疗,面临着生命危险,还有可能传染更多的人,因此付出再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是值得的。能看到病人逐渐好转痊愈是作为医生最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24年的时间,马志美跑了36000公里的山路,送出去超过2160000片结核药。结核病患者康复率90%。

在全国,有2400多个像马医生这样的角色——基层结核病防治员,他们手上掌握着大约数百万名结核病人的健康。他们是中国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责编:许晓华、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