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乳癌,女性必修课

本报特约记者 郭瑞

2017年06月23日10:42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乳腺肿瘤科主任 王远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 马飞 

编者的话:近20年来,乳腺癌升至中国女性癌症发病率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女性“杀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初潮时间提前、生育观念改变等变化的来临,乳腺癌的发病呈现年轻化和逐年增加的趋势。

五十多岁是高峰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新发乳腺癌病例数达27.24万,每年死亡率超过7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发病现状:女性第一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2014年刊载的一份综述中指出,每年中国乳腺癌新发数量和死亡数量分别占全世界的12.2%和9.6%。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速度是全球的两倍多,城市地区尤为显著。国家癌症中心今年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癌症数据报告”证实了这一点:城市女性是癌症发病率较高的群体,其中乳腺癌高居第一位。目前,乳腺癌在中国女性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居第六。 

发病年龄:50岁左右很危险。研究显示,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分别为45~55岁、65~75岁两个年龄段。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乳腺肿瘤科主任王远东教授说,乳腺癌整体来说还是一个中老年疾病。相比而言,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教育、文化水平较高、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绝经年龄超过55岁、初产年龄超过35岁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更高一些。与西方相比,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早了5~10年,患者以绝经前的女性为主。 

危险因素:超重肥胖是“帮凶”。王远东说,年龄、基因、家族及个人病史、种族或来经早晚、高脂肪饮食、肥胖、精神压力、电离辐射等,都会影响乳腺癌的发生。体重增加会引起雌激素水平的升高,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竞争压力使得很多中青年女性经常熬夜加班、精神长期亢奋,导致内分泌失调;工作压力、社会观念变迁等导致的晚婚晚育甚至不生育、不哺乳,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柳叶刀》的综述指出,中国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有一部分和高收入国家相同,包括:生殖和激素因素(如月经年限长,初潮较早或绝经推迟)、从未生育、初产年龄推迟、

母乳喂养受限等。随着饮食模式逐渐向西方饮食靠拢,超重和肥胖的人数逐渐增加,这对中国女性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影响高于西方国家。▲

两大手段早发现

对于乳腺癌的防治,世界上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筛查体系。王远东指出,自我检查和定期乳腺筛查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死亡。 

经常自我检查:在镜子前仔细触摸和观察,进行乳房自查,是保障乳房健康的有效途径。30岁以上的女性就要开始重视乳房自查了。 

具体做法是:在月经来潮后的第9~11天,脱去上衣,通过镜子仔细观察乳房的外观、大小、皮肤颜色以及乳头颜色变化,是否出现疹子或凸痕;双手举起,观察两侧乳头高度的差别,乳房是否有凹陷;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压乳头,看有无乳头溢液(有液体或血液流出)。随后抬起一侧手臂,看另一侧乳房是否随之抬起;将乳房视为太阳,手指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用中指和食指的指腹按压(不可用抓、捏等手法)检查,看乳房与腋下的结合处有无异常,能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或肿块,可先摸乳房,再摸腋下;也可以采用水平方向,从乳房外侧向内进行抚摸检查。建议在淋浴时检查,因为皮肤湿润时更易发现乳房问题。 

如果自查发现以下异常,应及时到乳腺专科做进一步检查:厚肿块、凹陷、皮肤溃烂、发热或发红、新增分泌物、斑块、凹凸肿块、静脉曲张、乳头内陷、形状或大小改变、橘皮样皮肤、硬挺且不会移动的肿块。 

定期影像检查:王远东指出,临床发现,乳腺癌早期大多是无痛性肿物,身体一般没有什么不适。北京的一项研究发现,82.1%的女性发现患乳腺癌时已有明显症状,仅5.2%的新发病例是通过定期乳房X线筛查发现的,而美国的这一比例高达60%左右。因此,定期到正规医院通过B超检查、X线(乳腺钼靶摄片)、核磁共振等筛查乳腺疾病尤为重要。其中,钼靶摄片可清晰透视乳腺软组织,能发现比较小的结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40岁以上女性应每年接受乳腺钼靶检查。而前面提到的乳腺癌高危人群,以及有乳腺癌家族史,特别是母亲或姐妹曾患过乳腺癌的,35岁后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接受乳腺钼靶检查。▲

(责编:许晓华、赵敬菡)


相关新闻

健康管理中心

健康直通车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电话:010-65363613/14

邮箱:health@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