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身体不适切莫掉以轻心,应立即采取措施

2016年11月08日12:01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这些身体不适切莫掉以轻心

这些疾病可能引起猝死(图片来源:贺婧宜/南方日报)

上个月25日,博罗县公安局石湾派出所民警张旭光在值班过程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

仅就惠州来说,张旭光并非首位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病例,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例。范围扩大到全国,猝死的案例就更多了,在张旭光殉职的20多天前,44岁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则引发了更多关注。

生活不规律和工作压力大,往往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惠州市相关医学专家和120急救中心负责人表示,市民在生活中一旦出现胸闷、胸痛伴有冷汗甚至大汗淋漓等几种情况时,必须立刻拨打120,自行驱车或者坐车到医院就诊都是不明智的做法。

发现明显不适应立刻拨打120

什么是猝死?

“平时似乎健康的人,突然出人意料而发生的非暴力性死亡的现象,法医学上通常称之为猝死或急死。”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相关负责人叶自力表示,WHO(世界卫生组织)将症状出现后24小时以内死亡的,均定性为猝死。如其字面意义所显示的,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任何时候,突如其来,让人感到非常意外。

据《南方日报·惠州观察》对殉职民警张旭光的报道,张旭光的死就非常符合上述定义。10月25日凌晨3时左右,张旭光打电话了解工作情况。凌晨5时许,张旭光感觉身体越来越难受,便打电话给一起值班的同事,同事立即开车将他送至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救。当日凌晨6时左右,张旭光因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也就是说,从张旭光感到身体明显不适到不幸身亡,中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

就在张旭光殉职3天后的10月28日,惠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联合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公室,组织召开了2016惠州市暨仲恺高新区医疗机构院前急救培训班,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心血管医学中心主任肖纯应邀主讲的主题正是《时间管理: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救治效果的关键》。

“市民一旦出现胸闷、胸痛伴冷汗甚至大汗淋漓且持续不缓解,或者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晕厥、神志丧失,都可能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肖纯对记者表示,遇到这些情形,市民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最大限度减少时间延误。

在等待急救车到来的这个时间段,很可能是最为危险的时刻。肖纯表示,患者要马上就地休息,尽可能平躺,不要进行任何其他活动,不建议自己开车或家人运送到医院,家人在运送患者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往往更加危险。他还建议,家里有条件的,可以马上测血压和心跳,如果血压较低,心跳较慢,就要等待救援,如果是血压较高,可以马上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的其中一种,以帮助缓解症状。

也有一些病人一发病就心跳停止,直接导致猝死,这时候就需要做心肺复苏。叶自力表示,猝死发生时多数第一目击者不知所措,而使最宝贵的抢救时机在最初的几分钟内失去。病人送达医院后往往因为呼吸、心跳停止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呼吸、心搏骤停病人4分钟内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可能有一半的病人可以救活;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仅10%的病人可能救活;超过6分钟后仅4%的病人可能存活;10分钟以上才做复苏者几无存活可能。当我们身边有人突然倒地时,我们应该伸出援救之手,第一目击者应该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同时拨打120。

然而,很多市民,甚至包括部分医护人员都未掌握心肺复苏的正确方法,导致很多时候“有力使不上”。

急性心梗救治面临三个延误

据肖纯介绍,中国因急性心梗住院的患者急剧增长,急性心梗年发病率为50/10万,按13亿人口计算,每年新发患者高达65万。

PCI是指院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2B是指患者从进入有能力进行PCI的医院大门开始至PCI过程中急性闭塞的血管恢复正常血流所需要的时间。这是肖纯常常用到的两个术语。用通俗的话说,急性心肌梗塞抢救的关键是疏通血管,但并非每家医院都有这项技术,有这项技术的医院也并不能保证患者到了医院后都能及时进行治疗。

肖纯说,从进入医院大门到进行血管疏通,欧美早期的指南要求应小于90分钟,而我国一项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急诊PCI的平均D2B时间为132分钟,仅22%的患者小于90分钟。“这一时间的长短并不一定对预后起决定作用,只是反映医院的救治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并不能大幅度降低死亡率。”肖纯说,最关键的还是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医院的时间。

不久前就发生过这么一个病例:有一位老人凌晨1时发病,由于担心打扰子女,到了早上5时才和家里人说,送到就近的乡镇医院,但是没有急救治疗的技术,再转院到上级医院,大大延长了从发病到血管疏通的时间。

据了解,我国急性心梗救治面临三个延误:患者对冠心病及心梗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患者延误,基层医院的认知不足及与有急救能力上级医院间缺乏有效协作导致的转运延误,急诊或相关学科认识及院内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作院内延误。这三个延误都会导致急性心梗致死率高,预后差。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肖纯表示应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提高急性心梗救治水平,牢牢掌握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同时,还要加强公众教育,借助大众传媒积极普及冠心病防治知识。“心肺复苏最基本的技术应该让越来越多人掌握,但由于健康教育的缺乏,现在这方面还很不足。”肖纯说,在西方发达国家,消防员、警察等公共服务人员都会掌握心肺复苏术,但是国内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还很不够,掌握比较好的主要是在心血管和重症急救科室等部分科室,像耳鼻喉科等医生往往掌握不够理想。

这一看法也得到惠州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王丽的认同。她告诉记者,不仅市民的急救知识不足,很多医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也有欠缺。为此,市120今年开展了两期院前急救人员的技术培训,主要针对市区和仲恺高新区急救系统网络医院、支持医院的相关医护人员和车队队长。

注意心血管疾病“魔鬼时间”

在多年诊疗过程中,叶自力面对过多起出现猝死症候的患者。

2015年5月,惠州某中学一名17岁学生在参加800米跑步考核时,在距终点还有300米时突然倒地猝死,现场校医及负责保健的惠州市惠康医院医护人员立即上前进行心肺复苏术,并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抢救,最终抢救成功。

然而,并非每一位患者都能这么幸运。

2015年某天下午,惠州某中学生放学后在校园内打篮球时突发心跳呼吸停止,现场无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呼叫120送到距学校最近医院进行救治,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2016年8月某天下午,一位市民出现胸闷不适,服药后有所缓解,未引起足够重视。晚上6时多出现症状加重,呼叫120接回医院不到5分钟即出现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近10年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

总结这些病例的发生和抢救情况,叶自力总结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从凌晨到上午10时这一段时间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被医学界称为“魔鬼时间”。“因为人在睡眠中心率比较慢、血压较低,而在醒来时血压上升,心跳加快,而且体内水分流失了一夜,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叶自力建议年轻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常熬夜,而老年人则要学会“赖床”,醒后尽量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

除了这个“魔鬼时间”之外,突然降温的秋冬季节,也往往是心脑血管患者发病高峰。王丽向记者透露,正常天气下,市急救中心处理的病例大概为每天70个左右,根据往年经验,随着天气转凉,这一数字会逐步上升到每天110个,其中心脑血管占了三成左右。

猝死是在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发生的,叶自力表示,猝死的内因主要是指死者生前体内的潜在性疾病或病变,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最为多见。猝死的外因是指诱发或促使机体内潜在性疾病突然向恶性转化,是导致猝死发生的外在因素,常见因素有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的精神变化,剧烈运动或者疲劳过度。

在预防猝死方面,肖纯则更关注健康理念的推广。“大吃大喝,缺乏运动,激烈竞争导致焦虑紧张,都会导致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增多,要改变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就是从生活方式改变,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肖纯表示,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肥胖,引起血压升高,形成糖尿病,高脂血症,都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的重要因素,西方从国家层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已有二三十年,也是十多年前开始出现患病比率由增转减的拐点,国内距离这个拐点还有相当距离。

猝死前有这些危险信号

胸闷、腹胀:胸部憋闷,腹胀恶心。胃部症状与一般胃病不同的是,此种胃部不适是一种憋闷、胀满感觉,有明显诱发原因,持续时间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伴钝痛、灼热及恶心呕吐感。

疲劳感,多表现为无任何原因可解释的疲倦。

过度出汗,当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进行运动却突然出汗。

胸痛,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表现是胸骨后压榨样疼痛,是最易发生猝死的一种疾病。

疼痛,非心前区的疼痛(急性心肌梗塞的心脏外表现):疼痛可出现在腹背部、颈部、左前臂、腕部、手指、牙床、咽喉甚至下肢。

此外,重度的血压升高和憋气、口唇发紫,也都是可能发生猝死的重要信号。(记者 王彪)

(责编:高黎明、肖玲)

推荐阅读

立冬养生手册:多吃黑色食物 老年人防三病 今日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第一个带“冬”的节气。在这个节气里,一切耗伤阳气的行为,如过食生冷、长期熬夜等均可能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养生食补也要注意有所选择。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楼层高低影响寿命 不同的人选房子,标准不同。有的注重地段,有的在意采光,有的挑剔楼层。日前,瑞士伯尔尼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住得越高的人健康状况越好,且寿命更长。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