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人员检查指导免疫信息系统使用情况。
不久前,山东问题疫苗案发生后,疫苗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的市民甚至出现了“疫苗犹豫”症状,对此,清远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胡术贤表示,预防接种是目前公认的最成功、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疫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预防了某种特定的疾病,还在于它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积极的、长远的影响,它极大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大大减轻了社会的负担。
胡术贤介绍,免疫规划工作是在卫生事业中成效非常显著、影响极为广泛的工作之一。自1988年建市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清远市免疫规划管理人员和预防接种人员的艰辛努力下,从实施计划免疫至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由“4苗防6病”增加到“14苗防15病”,对减少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接种规模不断扩大发病率降至较低水平
据了解,免疫规划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怀,也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胡术贤介绍说,近十年来,清远市免疫规划工作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不断增加,接种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投入大幅增加,免疫规划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目前多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已降至较低水平,免疫规划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为有效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笔者了解到,清远建市前,多数接种点基本依靠进村入户接种。1988年建市后,各县(市、区)逐步建立固定接种点(预防接种门诊),实现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和麻疹疫苗“四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85%以上,达到“4苗防6病”。
2001年,开始进入免疫规划时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逐步增加,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全面实施后,疫苗种类增加到11种(卡介苗、重组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可预防12种传染性疾病,免疫规划也从儿童扩展到成人。
近几年来,清远的免疫规划肩负着400多万服务人口的工作任务,主要接种对象为0—7岁儿童,每年承担200多万人次的接种任务。胡术贤表示,经过各级各类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艰苦奋斗,不断加强对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监测及疫情处置,“部分传染病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的较低水平,部分传染病长期没有发生过。”
借卫生强市契机加大对冷链设施投入
笔者了解到,建市前,冷链设备较匮乏,疫苗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建市以来,清远市逐步加强了疫苗冷链系统的建设。特别是非典后,清远市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下,逐步加大资金投入,给市、县级疾控中心及各级接种门诊配置一批冷链设施,包括冷藏车、冷库、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冷藏包等。
近十多年来,清远市、县级疾控中心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加强抓实疫苗冷链的管理工作,每月制定和报告疫苗使用计划,逐级由市——县——镇——接种单位配送疫苗,要求各级做好疫苗出入库和疫苗储存、运输温度记录,定期对冷链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市、县疾控中心每年定期对疫苗冷链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今年4月,国务院新修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对预防接种及疫苗流通等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疫苗冷链安全体系建设,保证疫苗接种安全有效,清远将借卫生强市的契机加大对冷链设施的投入。
胡术贤介绍说,建市前,多数地区没有固定接种点,部分地区虽然有固定接种场所但没有独立空间或空间较小,相关设备设施简陋或严重不足。1988年建市后,各县(市、区)逐步建立固定接种点(预防接种门诊),并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下,2003年开始先在部分地区开展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铺开。
各地建成规范化门诊后,接种人员队伍不断扩充,资质和素质不断提高;房屋配备具有独立场所,具有醒目标志,具有登记室、接种室、观察室、异常反应处置室、冷链室,做到定期清洁和消毒,配备医疗废物回收设施;各类各种相应设施不断扩充,登记室配有直拨电话、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接种室配有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观察室配有宣传教育设备,冷链室配有储存疫苗的冰箱、冷藏包、冰排等,异常反应处置室配备有一些必备的应急处理所需药械。建成规范化接种门诊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明显提高,疫苗质量得到保证,接种安全系数不断提高,儿童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
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据了解,建市前清远市免疫规划工作基本上是采用手工方法进行登记、统计、总结,只有纸质版档案管理,没有信息化档案管理,原始的手工管理模式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容易造成信息失误,既耗时又费力,影响工作进度。
胡术贤表示,2002年以来,清远先后将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麻疹监测、乙脑监测、流脑监测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纳入全省统一的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监测和报告工作比以往更规范、更快捷、更科学。
2003年以来,在清远市区预防接种门诊先行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2007年在全市全面启动铺开使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做法,市、县级疾控中心与系统开发公司联合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使全市预防接种工作逐步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合理化。预防接种工作实现信息化以后,儿童免疫接种“一键式”查漏补种实现全市开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终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的目标。
此外,儿童信息收集得到统一化,统一方法统一途径进行收集接种者资料录入系统;接种通知做到提前预约,部分接种门诊建立接种方与受种方沟通渠道,将接种通知编成短信定向发送到儿童监护人手机;接种工作实施质控化,疾控机构对接种单位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多方位质量控制,接种单位的工作质量显著提高;接种记录实现翔实化,通过查询儿童信息确定接种疫苗名称,实现儿童信息和疫苗信息相互关联;接种操作实现精准化,通过“查重功能”避免了重复接种;冷链管理得到及时化,各县(市、区)定期开展冷链管理,及时密切关注每一环节的工作情况,切实提高了疫苗存储质量。(刘秋宜 清疾萱)
■数读免疫
1994年以来,清远市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小儿麻痹症),2000年完成无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麻疹曾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2006—2008年年平均发病率为126/100万。2009年以来,连续多年采取措施对全市适龄儿童开展含麻疹成份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麻疹疫情大幅下降,发病率下降至6.12/100万。
按照卫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项目要求,清远市在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乙肝发病率大幅下降,发病率由2001—2010年63.69/10万,下降至近几年的5.2/10万。2003年清远市乙脑发病率为0.49/10万,2004年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每年乙脑发病率均控制在国家控制指标内,2004—2016年期间仅偶尔出现零星病例。在实施计划免疫之前,百日咳发病率在100—200/10万,免疫规划之后,百日咳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新生儿破伤风也达到国家消除目标。除上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以外,甲肝、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均明显下降。近十几年来,白喉等其他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疫情长期没有在清远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