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修主任给出相应建议(黄晓敏 摄) |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运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一直是运动爱好者们颇为关心的话题。国家男篮科研团队负责人、运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杰修做客人民网,从专业角度向广大运动爱好者们提出相关建议。
赵杰修主任提到:“众所周知,运动是一种提升身体健康的方式。但是在运动过程中,我们还常常面临高温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及‘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种种影响。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提出了一个主题——通过种植绿色植物来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但是,全球气候变暖仍是难以逆转的现象。”
针对高温高湿环境下如何进行跑步训练和比赛,赵杰修主任给出了以下三种对策:
提高对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
2014年世界杯期间,美国阿迪达斯公司专门推出过一款预冷背心和护袖(阿迪达斯adi-Power Pre-cooling)。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放在冰箱中,使其温度降至零度,再冷冻15到20分钟。由于经过精心设计,球员的皮肤不会直接接触到冰,但能给球员在比赛期间带来凉爽适宜的感受。
科学补充营养和液体
补液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运动前补液:只要方法正确,运动前补液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补充,否则会引起恶心,促进排尿,导致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发挥不利。例如篮球运动员的补液方法是:运动前2小时补液400-600毫升,少量多次,每次100-200毫升,分2-4次补充。
运动中补液:运动中的补液量一般为失汗量的75-80%左右。每小时的补液总量一般不超过800毫升,少量多次进行,建议每隔15-20分钟补液150-300毫升。但是也必须根据习惯、体重等具体因素而定,不能一味地定为300毫升或150毫升。在高温环境下训练运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补液方式非常关键。
运动后补液: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饮料中最好含糖,以促进血容量的恢复,也可饮用白开水,以起到解渴、降低血浆渗透压、增加排尿量及延缓机体复水时间等作用。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比赛后应该尽可能多喝运动饮料,饮用量应至少为体内流失水分的1.5倍。例如一名篮球运动员训练后体重减少了0.5千克,他就应该喝0.75千克的饮料。
总之,把握住一个原则:适应性训练是关键;营养补充是重点;合理监控是保障。
合理使用物理降温手段
目前,降低高温环境下人体温度的手段主要有降温服(降温背心)、降温帽、降温饮料和冷水淋洒四个方面。其中降温帽中续冷材料的保冷时间要长一些;冷水淋撒的部位主要在头部、颈部和大腿内侧,其中以头部与颈部效果最佳,原因是这两个部位面对冷却刺激时皮肤不会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