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文旅热折射消费市场巨大潜能

2025年02月07日09:13 来源:经济日报

消费潜能从哪里来?归根到底藏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当前,之所以还存在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现象,归根到底是人们的预期还不稳。因此,促消费必须与惠民生相结合,让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电影票房再创新高,国潮消费红红火火,冰雪旅游持续升温,为全年消费开了个好头。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春节8天假期,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

春节消费火热,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能。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超大规模市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8万亿元。不仅总量巨大,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特点。在14亿多人口的大市场里,即便看起来再小众的需求也可能成为大生意,比如近些年火起来的露营经济、宠物经济、谷子经济、耳朵经济等都是例子,冰雪经济、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也正在成为许多地方的新增长点。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客观上看,当前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激发。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明显低于2023年82.5%的贡献率。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如果终端消费需求不旺盛,经济循环就会受阻,由此导致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2025年,我国要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必须把扩大内需特别是加快补上消费短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强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将其放在了各项重点工作的首位。这表明,我国宏观政策正在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

消费潜能从哪里来?归根到底藏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其中蕴含着无数新的消费增长点。我国拥有广阔内需市场和完整供给体系,有条件也有能力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当前,之所以还存在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现象,归根到底是人们的预期还不稳,最主要的担忧体现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因此,促消费必须与惠民生相结合,让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在需求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对此,党中央已经作出部署。今年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通过加大财政对终端消费直接投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多种方式,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比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着力稳住楼市股市,等等。消费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有助于降低宏观经济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为消费持续壮大提供坚实支撑。

在供给端,要多措并举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当前,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增量来源,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越来越受青睐。扩大消费不是鼓励盲目消费,而是要顺应居民消费形态的变化,找准制约消费的堵点、痛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举措。一方面,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稳住消费基本盘。另一方面,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在通过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做“加法”的同时,还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减法”,规范压减对消费的限制性措施,更好释放消费潜能。

新年以来,从明确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到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从提出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18项措施到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加码促消费,毫无疑问的是,在2025年,消费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望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更多力量。

(责编:郝帅、陈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