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陈晓光:生物医药发展需不断完善 加快药物研发护卫生命质量

2021年09月01日08:40 来源:人民网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两周年之际,结合2021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人民网·人民健康开展《健康中国大“家”谈》系列访谈,面向全国邀请在大健康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共话健康。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原党委书记陈晓光做客该栏目,围绕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进行观点分享。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原党委书记陈晓光做客《健康中国大“家”谈》栏目

生物医药发展大势所趋 创新药前景未来可期

生物医药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也是强化国家战略的科技力量。谈及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现状,陈晓光从政策、资金、技术以及老龄化四个角度进行解析: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和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特别是“十四五”时期国家诸多战略规划均涉及人类大健康,生物医药作为实现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被予重视;而今迎来生物医药的融资黄金时期,国内外在生物医药方面的投资比重加大,助力推动该产业的良性发展;老龄化势不可挡,因衰老产生的健康问题也会随之而来,生物医药恰是解决老年疾病的方法之一;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在不断发展,这为生物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保障。“我国生物医药当下处于发展的初期,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之内,或将进入更高阶段的蓬勃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从整体市场来看,今天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占比较高的是仿制药或者改良药,从源头创新的原创药物占比较低。可见基础性研究对我们生物医药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要加强基础性研究,有更多的原创靶点发现,为原创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 陈晓光指出。同时,她还提到,研发一款新药从临床前研究到人体试验结束,在进展顺利的情况下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如果推动药物专利优惠政策尽快落地,可以鼓励更多药企投入到创新药的研发中,助推我国创新药发展。

突出预防前置健康关口 加快药物研发护卫生命质量

随着“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一健康理念的转变,我国医药行业的全链条也发生着变化。陈晓光认为,如果从药物开发的角度去理解“治未病”,研发药物的重心将偏向于提高身体的健康质量,改善亚健康状态使之恢复到正常。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疾病谱也在发生改变,所以大众的健康观念也要与之对应同步变化。

若从治疗疾病的角度上看,陈晓光建议要加强预防,并特别提到定期体检的必要性。“比如像肿瘤这样的疾病,就目前医学技术来讲,属于难以被治愈的病种,可以通过体检早期发现,让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或得到有效的药物干预,最终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并有机会延长寿命。”

此外,陈晓光也谈到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虽不致死但致残率高,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前,这类疾病被认为机理不清楚,也没有有效的治疗药。近年来,通过发现一些新靶点和作用机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会不断研发一些不良反应低、效果较好、能够改善生活质量的药物,造福病人。”

产学研一体打造良性闭环 新局谋新篇助力医药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作为我国药物研发机构的排头兵,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药创造之路。陈晓光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所属实验药厂,现名为北京协和药厂。之后,药物所研发的部分药物品种就在药厂里进行转化,并投放到市场。

“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一些天然来源的药物,大约60-70%左右都是来自于我们所。我们作为一个专门从事药物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机构,现在有下属企业6个,助力于把药物所自己研发出来的药物品种直接推向市场,而后获得的营销所得反哺药物所继续新药研发。通过这种自己造血的良性自循环,实现我们产学研一体化的独特方式。”她说。

“十四五”规划中对于生命科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起点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也部署了新一轮的五年规划,陈晓光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一是不断拓宽学科领域,布局包含化学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在内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助力于未来的药物研究,实现与国际接轨;二是立足临床实践塑造全方位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探索培养临床药学高级人才的科学路径,降低医源性疾病发病率,为临床病人带来更精准的治疗;三是在确保研究所自己造血的同时融入国内大环境,争取更多社会资本助力新药研究,推动新药研发速度更快。“当前我国是制药大国,还没有达到制药强国,因此实现医药工业的高速发展,逐渐跨入世界制药强国,这将是我国下一步的发展目标。”陈晓光表示,“如今我国很多头部药企逐渐渗透到国际中,以多种形式与国际制药企业合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国家的创新药已经走向了世界,而且今后会越来越多。”

(责编:董童、李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