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似癌症,结果却是抑郁
恶心、腹痛、体重暴跌,还有癌症家族史……这些因素加起来高度怀疑“恶性肿瘤”并不夸张,但多番检查后,医生的结论却出人意料:不是癌症,是抑郁!这让患者张先生感到十分意外。
对现代人而言,抑郁症这种疾病很有知晓度。当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尤其是出现一些极端情绪表达时,我们常常会怀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但如果告诉你,抑郁症并非都表现得如此“直白”,经常有很多不典型的、隐匿的表现,有些患者甚至并不感到“心情差”,你相信吗?
病例
56岁的张先生在4个月前的一天午饭后,突然感觉恶心,当时并不严重,所以没太在意。但后来这种恶心感并未随着时间缓解,而是持续存在,且时好时坏。联想到亲哥哥几个月前刚刚因肠癌去世,张先生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尤其是在他肚子也开始疼痛之后。
于是,张先生前往医院就诊,先后做了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等检查,胃镜、肠镜也都做了一遍。奇怪的是,尽管他感觉身体非常难受,眼见着消瘦下去,但各项检查结果均没有显示有异常。不放心的他又去了几家医院,反复检查,仍然没有明确的诊断结果。
这并没有让张先生安心,反而使他生活在“有严重问题却查不出”的焦虑中。家人眼见着原本开朗外向的张先生终日愁眉苦脸,吃不好睡不好,什么都不干还感到疲倦,于是劝说他到精神科门诊再看看。
张先生在与精神科医生的交谈中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感到情绪低落,认为当下的兴趣、精力变差都是身体不舒服造成的。但令他不解的是,最终在一系列测试和评估后,精神科医生的诊断结果正是:抑郁症。半信半疑的他服用了医生开具的抗抑郁药物,没想到,经过规定疗程治疗后,困扰他多日的恶心、腹痛等症状竟然真的改善了,自己也恢复了往日的开朗。
情绪不是衡量抑郁的唯一标准
说到抑郁,我们脑海中可能想到的就是持续心情不好。但实际上,心情差远非抑郁的全部。即使没有持续情绪低落的主观体验,也有可能是得了抑郁症。患者张先生没有感到主观的情绪低落,说明他的抑郁症状具有隐匿性。
抑郁症困扰着不少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平均每20人就有1人曾患或正患有抑郁症。今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研究组报道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3.59%。这意味着1年之中,我国每25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出现抑郁发作。这个数字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平均数据,但与我国既往调查的患病率相比,有所上升(2013年的Meta分析资料显示,中国大陆抑郁症的现患病率为1.6%,年患病率为2.3%)。
快速的社会变革可能造成人们心理压力及应激水平的总体升高。与很多国家的人一样,中国人也面临着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也可能引起情绪疾病发病率的升高。
什么是抑郁症?一般所说的抑郁症,以单次或多次的抑郁发作为主要表现。抑郁发作包括心境低落、失去兴趣、食欲变化、睡眠变化、烦躁/迟缓、疲乏/缺乏能量、感到自己没有价值、难以集中注意力、自杀等9大症状,在2周以上的时间里,以上症状持续存在5项及以上,就需要考虑抑郁症的诊断。像大部分精神疾病一样,抑郁症的发病危险因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相关研究较多,但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和病理学基础尚无最终结论。
那么,为什么抑郁症“隐匿性”又常常有呢?临床上,常把那些躯体症状突出并掩盖了情绪症状、抑郁症状不典型的情况称为“隐匿性抑郁”。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隐匿性抑郁被归属于其他抑郁发作。
有研究认为,隐匿性抑郁占到所有抑郁症的6%-7%,而综合医院内求诊的患者中有30%-40%可能存在隐匿性抑郁的问题。还有很多医生估计,隐匿性抑郁的患者不比情绪症状明显的患者少。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罹患隐匿性抑郁,其中以老年人最多。这与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常常不典型而躯体症状突出的特点是相符的。
隐匿性抑郁容易被误诊
隐匿性抑郁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反复持续出现的各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厌食、腹部不适、腹泻、便秘、体重减轻、躯体各部疼痛、性欲丧失、失眠、周身乏力等,而抑郁情绪却往往被躯体症状所掩盖。在症状中,以缺乏器质性证据的各种疼痛最为多见。
根据临床经验,我们认为,隐匿性抑郁会带来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人财两“受伤”。患者存在突出的持续躯体不适,导致他们会反复进行多种不对症的检查,这不仅会造成家庭经济的负担,对患者本人的身体健康也很不利。
二是制造家庭矛盾。很多家人看到医院的检查结果,常常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患者的身体症状让其不能接受“没病”的结论。时间长了,患者会认为家人不理解、不关心自己;家人则认为患者纯粹是心理作用,而且不理解别人的辛苦。这种认识冲突,常常导致家庭的不和谐。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抑郁症状的隐匿性给明确诊断、治疗带来了麻烦。在临床上,这也是一种容易被误诊的疾病。对于诊断来说,情绪症状被大量的躯体不适所掩盖不是最困难的,更棘手的是,患者常常很抗拒将其躯体症状与情绪问题联系起来,会被动或主动地忽略掉情绪问题。此外,患者也会认为情绪问题是身体不适造成的,其结果就是即使他们承认自己有情绪问题,也不愿意到精神科就诊,仍然倾向于反复检查、处理躯体不适。我们遇到过个别病例,因此延误了诊治,由轻度抑郁拖成重度抑郁,直到出现一些极端行为后才愿意来精神科就诊。
人们应有“心身疾病”的意识
那么,我们非专业人士该怎么应对隐匿性抑郁呢?
第一,客观理解抑郁症,不把抑郁症简单地理解为心情不好或者想自杀。
第二,了解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的,抑郁、焦虑常常会引起各种躯体不适。查不出异常却久治不愈的消化道不适、头疼、耳鸣、心慌等,都可能是隐匿性抑郁的预警信号,要及时识别与就诊,不可讳疾忌医。
心身本是一体,有一类疾病我们称之为“心身疾病”。它是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其主要特点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一般情况下,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患者要明白,情绪不好可能引发躯体不适,身体的疾病也可能引起情绪的障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什么“错误”,千万不要主动掩盖情绪症状。
第三,到正规医院就诊,积极配合治疗。有类似问题的患者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若规范检查提示没有异常,不建议短时间内在不同的医院重复做相同的检查,以免徒增焦虑。如果相应躯体科室的医生建议就诊精神科,应配合就诊。
总之,不用害怕隐匿性抑郁,只要放下偏见,积极配合诊疗,“隐匿”将不再隐匿,从而远离身心痛苦。(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医师 姜思思)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