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百家医院响应号召,房颤中心建设蓄力前行

2018年11月14日11:18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2018年11月9日,第九届扬子江心脏论坛暨2018心房颤动高峰论坛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心血管领域的学术精英齐聚一堂,围绕心血管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展开研讨,大力推进疾病科普教育,展望未来十年专业发展前景。

房颤发病形式严峻,卒中风险显著增加

房颤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房颤患病人数超1000万,发病率约0.05%,并且新发患者仍在不断增多,房颤患者的知晓率仅为40%、抗凝比例约为3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房颤导致卒中风险的显著增加是不争的事实,每年由房颤导致的卒中数量约52.5万例,占我国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的7.5%。同时房颤还会给社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中国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表示“我国房颤管理与卒中预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公众认知率非常低,来自上海地区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94%的受访人群存在不知晓 ,未用药或拒绝用药的问题。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卒中。房颤的时候,心房的有效收缩功能丧失了,血液形成湍流,很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栓子可能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其他部分,如果造成脑梗塞或体循环栓塞,后果不堪设想。”

规范房颤管理体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针对我国现状,提升公众对房颤、以及房颤导致卒中的认知,提高我国房颤的诊断率、治疗率,最大程度降低房颤卒中的发生率。从2016年开始,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房颤中心,以期借鉴发达国家的房颤中心建设相关经验,开展房颤规范化管理项目。

黄从新教授在《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国房颤中心的建设重点工作是规范房颤的综合管理,尤其是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是房颤中心建设的关键和撬动点。提升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率,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卒中风险,也将作为房颤中心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接下来的工作将致力于掌握相关疾病规范化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基于我国房颤管理的实际问题和疾病特点,打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房颤中心建设模式。

中心建设成果显著,项目持续快速发展

本届会议房颤中心建设专场中,中国房颤中心建设项目成果展示,自2017年启动以来,全国已有460余家医院积极响应,标志着我国房颤中心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本次会议期间共有43家第一批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单位授牌、118家第一批房颤中心授牌及153家第二批房颤中心建设单位授牌。表彰各单位取得的成绩,同时鼓励更多的中心积极参与进来。

本次大会期间,还成立了我国首个房颤学院。房颤学院依托遍布全国各地的房颤中心设立,以房颤规范化管理、新技术引进及普及和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为使命,重点开展房颤标准制定、房颤防治体系建设、房颤新疗法推广应用、专业医务人员培训四个方面的工作,以更好服务广大房颤病患。

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接下来将延续“全面优化房颤管理,持续提高房颤防控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宗旨。继续引领房颤中心建设事业发展,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领域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步贡献力量!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聂丛笑、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