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神经外科医生葛明:医者仁心 用真情架起医患信任之桥

2018年09月28日09:23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编者按:每一位基层医生都有一段独特的成长经历,他们中很多人凭借朴实的医德医风,在为老百姓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工作中默默地奉献着。在他们身边,一个个感人的医患故事往往于不经意间发生。故事说大不大,诞生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瞬间,但它们所承载的意义却远远超越了故事本身……

对此,人民健康特别推出“最美基层好医生”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所见所闻,讲述基层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的喜怒哀乐和人生感悟,从而将更加真实、丰满、富有人情味的医务人员形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公众更加了解、尊重医生,同时也在医务工作者群体中进一步弘扬良好的医德风尚。愿医患之间搭建起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向全社会传递人文关怀正能量。

原本是天真活泼的年纪,3岁半的小朋友圆圆却瘦如柴骨,气息奄奄,以为是消化疾病误诊三年的她,终于在北京儿童医院找出了身体衰弱的真正原因——近6厘米的视路胶质瘤,视神经已经完全肿瘤化,并侵及下丘脑,若继续发展下去,不足两周便会面临生命危险。

作为圆圆的主治医生,北京儿童医院神经中心兼神经外科主任葛明连夜与团队讨论制定了手术方案,圆圆终于化险为夷,视力和生命都保住了。

视路胶质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而治疗各种小儿神经外科的疑难病症,就是葛明的日常工作。作为神经外科的主任医师,他的病人大多是脑肿瘤患者,开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从医29年来,葛明参与的手术已有5700多台,帮助众多患者将肿瘤从生命中“剔除”。

“高标准”手术改写患者命运

进行脑肿瘤切除的开颅手术,往往需要医生通过1厘米左右的小缝隙,将手术器械层层深入10厘米以上到颅内中线部位,通过显微镜放大10倍进行操作。这样精密的手术,哪怕误差只有1毫米,也可能彻底改写患者的命运。

葛明进行肿瘤切除开颅手术

因此,葛明虽然平日里待人温和、说话谦逊,但师从我国神经外科奠基人王忠诚院士和“亚洲第一刀”张俊廷教授的他在面对疾病时,却丝毫不会“客气”,对于手术也有着自己高标准的坚持。

在神经外科,常常会见到许多同时患有脑积水并发症的脑肿瘤病人,对于一些情况严重的患者,医生往往会选择先进行分流管分流手术,将多余的脑脊液引到身体其他部位吸收掉,再进行肿瘤切除。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手术办法,但这样一来,患者就需要终身带管,也就意味着一辈子需要警惕堵管、感染等和裂隙脑室等并发症。

“为了避免患儿终身带管,我们(北京儿童医院)坚持术前不分流、不放管。”面对这个问题,葛明说,对于术前有脑积水的患儿,他的原则是不先植入分流管,争取一次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缓解脑积水,这样既为患儿家庭减轻了负担,也使这些患儿不用终身带管,脱离了由此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但是,手术的难度由此会大大增加,因为不分流直接开颅进行肿瘤切除,病人可能因为术中处理不当而出现脑疝导致死亡。因此,这样的手术对于医生的技术有着极高要求。

从提出这一手术方法两年多以来,葛明在北京儿童医院已经做了300多例这样的手术,都没有放分流管,术后也没有再做分流的。如今,手术效果传播开来,许多病人听说无需放管分流,都慕名而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

“我觉得这个理念应该可以让患儿受益终生。虽然说小儿神外不是成人神外的缩影,但其实也是一脉相通,只不过小儿的手术需要更精细一些,术后需要更多的呵护。”葛明欣慰地说。

   

葛明与康复的小患者

医者仁心帮扶贫困患者

今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走进了一名身体前屈、像螃蟹般“横着走路”的男孩林林(化名),在爷爷和父亲的共同搀扶下,他仍步履困难。原来,8岁的林林患有严重的肌张力障碍综合征,这是一种会让人的四肢、躯干乃至全身剧烈扭转和异常的运动障碍综合征。而同样患有这一疾病的父亲亦是需要花常人10倍的力气才能走路,填表时在手握签字笔的同时,还需要用牙紧紧咬住笔杆,才能控制住颤抖的手写出字来。

辗转多家医院无果后,爷孙三人终于在其他医生的推荐下找到了葛明。了解基本情况后,葛明也立即答应为林林治疗,并经过团队讨论决定通过脑深部电极刺激术治疗。然而,将电极植入头颅需要极为精细的仪器,仪器却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零件故障,修复要一定时间。

这对于葛明来说,只是推迟几天再做手术;可对于从山东赴京求医、经济条件困难的林林一家而言,却意味着一笔额外的开销,住院、陪床、吃饭都需要钱,而给林林治病的钱已经是借来的。由于手术设备和操刀难度的限制,国内能做这一手术的医院不到10家。最终,葛明在最短时间内帮助林林转院到了有条件的北京天坛医院,并与该院医生合力完成了这次手术。

手术后不久,林林终于直起了腰,虽然和完全正常活动还有一定差距,但已经可以独立走路、生活自理。爸爸和爷爷正在高兴的时候,又得到了一个好消息:葛明知道他们经济条件困难,特向医疗公司申请,术中的2个电极给林林免费使用,为一家省下了几万元钱。“孩子是遗传父亲,单亲家庭,家里很困难。”葛明感慨地说,林林的智力、发育等其实都没有问题,如果不能治好太可惜了。

不仅病治好了,还为自己省了钱,头发花白的爷爷生平第一次当着儿子的面哭了,而患上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已有十多年的父亲更加感概:“他终于不用像我一样,一生被人嘲笑了。”

儿科医生接触的往往是0至14岁的小患者,幼年时的一次生病可能影响一生的健康。而葛明的病人是幸运的,不仅因为他医术精湛,还在于他的仁心与善良。“生病的是孩子,家长比谁都着急。可这些家长往往都比较年轻,也没什么积蓄,有时候看着真的挺心疼的。”葛明说。

2016年,葛明接诊了一位病情十分严重的小患者,手术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终于成功切除了肿瘤。但这次救治的费用不低,孩子的单亲妈妈背负着巨大的经济负担。与医院商量后,葛明为他们申请到了2万元救助金。术后,小患者逐渐恢复了健康。

“这些钱其实是一对爱心夫妇给的,几年前他们孩子的脑出血在我们神经外科治好了,医生没有收感谢金,作为救助病人的基金留了下来。从那之后,这对夫妻每年匿名捐助15万元,共捐助了6年,直到去年全家移民海外才停止。”说到这些,葛明激动起来,“这些钱已经扶助了34名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患者,这种表达感谢的方式真的是特别好。”

与患者结下的“十年之交”

在医学上,神经外科被称为外科领域的皇冠,而小儿神经外科则称为皇冠上的明珠,是难度最大的外科专业之一。这一科室医生的培养也是周期最长的,在国外通常需要有10年以上的成人神经外科工作经历的医生,才能从事小儿神经外科临床工作。

作为一名主任医师,葛明的日常工作包括临床和科研、教学、管理和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往往是早晨查房,上午做手术,下午出门诊,晚上进行科研等其他工作,周末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或义诊活动等,一刻都不停歇。

葛明在通辽进行基层义诊活动2天

“年轻时一天能做4、5台,24小时连轴转是常有的事。”葛明笑着说。如今,53岁的他作为专家医师已经不需要在一线坚守,但有时遇上特殊情况,一台手术也会持续7、8个小时。

一天下午,葛明同往常一样正在出诊,一位年轻的武汉小伙走进了诊室,他扬起手中的旧报纸,亲切地叫:“葛医生”。原来,这是葛明2004年救治的患有恶性肿瘤的孩子,当时这名小伙仅仅有11岁。他的手术难度很大,却达到了术后无痕的切除效果,当手术成功做完后,很多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在肿瘤医学界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十年不复发,才是真正的治愈。如今14年过去了,当时的小患者健康地长大成人,而且就要结婚了。他特意从武汉来北京找到葛明,带着家人前来感谢。

“其实我平时觉得自己做的就是平常工作,并没有多高大上,但是那一天我特别感动。”葛明感慨道,可能这就是做医生最欣慰的时候,这么多年过去了,人家还记着你。

从医29年来,而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花在患者的身上,帮助更多孩子拥有健康的未来。(尹莉娜) 

相关推荐:

“最美基层好医生”系列报道之五:产科医生马彦彦:63岁不下手术台 她接生了上万新生儿

“最美基层好医生”系列报道之四:全科医生葛彩英:倏忽二十载 她把青春献给基层

“最美基层好医生”系列报道之三:基层医生安小林:慧心巧思传中医 二十载笑颜暖童心

“最美基层好医生”系列报道之二:“不论多晚,我等你” 基层医生杜岩光用大爱守护健康

“最美基层好医生”系列报道之一:基层医生郑建业:从医42载 心热似火待病人如家人

(责编:尹莉娜、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