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研究发现新的人体衰老标志物——尿液中RNA氧化代谢产物

2018年05月17日13:25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盛月)作为国家级的“双中心”和国家老年医学领域的领军者,北京医院一直致力于推进健康老龄化工作并取得新进展。16日,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蔡剑平教授介绍了新的人体衰老标志物的发现情况。这是关于衰老问题在基础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新发现的衰老标志物研究成果

蔡剑平介绍说,目前的研究表明,理想的生物学年龄标志物的研究有赖于全面的衰老机制研究。从2003年起到现在的15年时间内,北京医院研究团队根据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和前期核酸氧化抑制机制的研究成果,对RNA氧化与衰老的相关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从2012年就确定,尿液中的RNA氧化代谢产物的量随增龄的增加最为显著,提示尿液中RNA氧化代谢产物8-氧化鸟苷(8-oxoGsn)的含量可以作为哺乳动物和人体新的衰老标志物。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为更客观的评估健康和衰老、评估人的生物学年龄、研究衰老相关疾病、促进健康老龄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发布会现场,北京医院还公布了几项正在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的诊疗技术。心血管内科、肿瘤微创治疗中心、男女私密处手术、血管外科和泌尿外科的专家分别进行了介绍。

植入式心脏检测技术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汪芳表示,作为国家老年中心的重点科室,北京医院心内科利用植入心脏器械移动医疗这一新兴技术,申报获得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项目资助,目前正在牵头建立北京地区植入性移动和远程监测心脏器械随访数据、远程监测及诊疗、临床医学研究等一体的大数据平台。

此外,依托现有的工作基础,率先在北京地区研究和探索让老年人获益的心血管疾病远程医疗方案,包括植入性移动和远程监测心脏器械对心脏事件的早期发现和干预研究,计划入组2000多例老年患者,目前研究已经启动,通过植入性移动和远程监测心脏器械探索心血管事件的早期预警指标,开展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研究,获取对于老年心脏植入器械患者最佳的移动和远程医疗方案,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消化道肿瘤梗阻的微创介入诊治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在微创医学中的应用于发展,肿瘤治疗正向着微创化、综合化、个体化的治疗方向发展,而医学影像引导下对肿瘤进行靶点打击式的微创治疗,被认为是新世纪肿瘤临床治疗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之一。

一些处于肿瘤晚期,无手术根治切除机会,或一般状况较差而无法耐受手术。在这些情况下,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如支架置入术、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在解除梗阻、改善症状、有效治疗肿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表示,消化道肿瘤梗阻微创介入诊治,通过综合运用支架置入术、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联合经导管肿瘤动脉灌注化疗术,能够起到“治标+治本”的综合疗效,有效控制肿瘤生长,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男女私密整形手术

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王鑫表示,私密整形手术是一类专业性很强的医学治疗手段,术前我们治疗团队会根据您的自身特点提供安全、专业、可操作性强的手术方案,手术结束后,我们还会和您保持密切联系,为您提供可靠、便捷、值得信赖的随访服务。

减容手术+药物球囊的联合治疗技术

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刁永鹏介绍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患者肢体慢性缺血,行走时出现肢体疲劳、酸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止状态下的疼痛或是肢体溃疡、坏死等表现。

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导致的缺血性疾病,血管外科的治疗理念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开放手术到腔内介入治疗的转换。更小的创伤,更少的体内植入物,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是血管外科微创治疗的追求方向。目前的传统的微创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狭窄或闭塞动脉进行球囊扩张和植入金属支架,从而达到开通闭塞血管,改善下肢供血目的。但是由于此类手术是在体内植入了支架,支架长期持续的刺激血管内膜会加剧内膜增生,导致再次狭窄。因此,理想的微创治疗手段应该是既开通了狭窄或闭塞血管,又不需要放置支架,还能保持血管腔的长久通畅。

(责编:崔元苑、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