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不再盼望穿新衣吃好的 手机红包分散了注意力

感觉年味儿变淡有5大原因 用仪式感找回年味儿

受访专家: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2018年02月14日08:49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现在大家却普遍感觉“年年过年,年年味淡”。这种现象反映出人们对过年的心理期待降低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薄弱。年味都去哪儿了?我们又该如何找回年味?

没了过往的热闹

不知从何时起,提起春节,人们似乎不再那么期待和兴奋了。为了采购年货,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红庙地区的董女士逛了几家超市都没选到心仪的物品,望着空空的购物车,她对记者说:“我们小时候,好吃的、新衣服过年才买,现在平时吃穿用样样都不缺,年货准备什么、年夜饭吃什么呢?日子好了,反而找不到儿时对春节的期盼,过年真是一年不如一年热闹了。”

过去,从农历十二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整整一个月到处都红红火火,人人忙忙碌碌地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在随笔《过年》中对春节的描述,也是不少人记忆中过年的景象。

现在的春节,尽管每年还有近三十亿人次翻山越岭、跨江渡河地回家过年,但年味儿淡了,似乎已成为共识。不少年轻人总在抱怨过年就是吃吃喝喝;怕亲戚问自己学习、工作、恋爱、结婚情况;不会包饺子、不爱聊家常、害怕放鞭炮,都自顾自地抱着手机刷微博、微信,还不时感叹“过年真无聊”。

年味儿都去哪儿了

记忆里的年味儿都去哪了?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分析,人们感觉年味儿变淡主要有5大原因。

第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但心理压力增大。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平时基本已经得到满足,对春节并无太多期待。与此同时,不少人都面临着工作竞争、子女教育、买房还贷等多方面压力,无处不在的焦虑让他们不敢松懈,也就没有心思去张罗一年一度的春节。

第二,我国主要社会关系逐渐从家族转向社区。过去,人们的人际交往范围较小,亲朋好友等大都生活在附近,因此每到春节,大家都会上门拜年,互道祝福。但现在,亲戚、朋友、同事过年可能并不在一个城市,人们更习惯用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拜年。面对面交流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切、热情就少了,过年也就显得没那么喜庆。

第三,电子设备转移了兴趣。以往的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边包饺子边聊家常。现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人们宁愿刷朋友圈,也不愿跟身边的亲友聊天;宁愿在群里“抢红包”,也不愿忙前忙后张罗,除夕夜自然就过得很“沉默”“冷清”。

第四,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下降。早早就开始采购年货、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舞龙舞狮、踩高跷、玩花灯等是以前过春节的“标配”。但现在,不少人嫌传统过年方式太麻烦,认为唱歌、逛街、桌游、旅游这些现代文化休闲活动更简单、有趣。很多民俗、传统文化活动已经难以激起人们的兴趣。

第五,“洋节”盛行。相比春节年味儿越来越淡,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西方节日却总能牵动人们的神经。各种节日过得多了,春节年味儿也就淡了。

增强仪式感

春节是全球华人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景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是其他节日无法比拟的,我们应以更为严肃、庄重的态度来对待春节,而不是“随随便便”过个年。找回年味儿,不妨先从增强仪式感入手。

肖震宇认为,仪式感能给原本平凡普通的事情增添庄重感,让人们对此怀有敬畏之心。如果剥离了节日的仪式感,人们便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春节的传统习俗看似繁复,实际上正是这些形式令人们对亲情、思念、团圆等倍感珍重。

肖震宇建议,与其抱怨春节无聊,不妨去认真了解春节民俗,跟长辈们学学过年的“仪式”。比如,我国北方地区流传有歌谣:“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可以对民俗加以借鉴,过个“有规矩”的传统春节。

穿新衣。人的着装会影响内在感受,一件新衣能让我们真切感觉到“辞旧迎新”。虽然人们现在不缺新衣服,但在春节,若全家人都换上红色衣服,喜欢传统服装的还可以添件唐装、旗袍等,能把过年的喜庆气氛烘托得更加浓烈。

写春联、贴窗花。把家里布置得红红火火会让我们情绪更为高涨。年轻人不要埋头于手机,应多向长辈们学学写春联、剪窗花等传统手艺,全家老小齐上阵,一起说说笑笑,迎春纳福。 (记者 鲍 捷)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