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创新医疗服务举措 破解群众看病“三长一短”难题
人民网北京2月12日电 (记者 杨迪) 1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在回答人民网记者提问时表示,自2015年开展第一个3年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来,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在医院内的医疗服务需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医疗服务流程,破解看病“三长一短”难题,改善医疗服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张宗久介绍,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视察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时指出,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实现均等化的愿望十分迫切,像大城市一些大医院时常人满为患,要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针对医疗卫生新形势、新任务,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决定组织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三年来,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广大医务人员积极落实,针对看病就医“瓶颈”问题,创新医疗服务举措,不断改进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
一是信息化技术广泛的应用,使医疗服务更加智慧。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医疗质量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三年来,很多的项目从理论转化为现实,从设想发展成设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医疗服务,可提供移动支付结算的医疗机构达到了2777家,是三年前的三倍,节省了患者排队缴费时间。很多医院都开发了手机APP,患者就诊只需要携带一部手机即可完成挂号、就诊、缴费、检查结果查询推送等,真正体会到了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
二是创新了医疗服务模式,使医疗质量快速提升。1340家医疗机构设置日间病房,开展日间化疗等服务,比如北京肿瘤医院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减少了患者了等候住院时间。8400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增长近40%。全部的三级医院、80%以上的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网络逐步探索开展,这两个中心的建设对于急诊服务,特别是对一些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的患者建立了一个快速的救治通道,大大地提高了救治质量和效率。
三是资源下沉加速推进,使医疗服务更加可及。县级医院在对口支援医院的帮扶下,新建了临床专科3600个,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与三年前相比,国家、省、市、县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22个省建立了省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覆盖了1800多个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了全覆盖,远程服务给大家带来的便捷服务,很多乡村居民不用跑到大城市就可以实现远程专家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三年改善医疗服务效果评估时,对互联网上2883万条医疗服务相关信息的分析显示,网民对医疗服务改善的整体感受以正面为主,充分显示了改善医疗服务的积极成果。
张宗久指出,新的三年,医务人员更期望把现有的一些工作上升为制度,并在医疗服务的全流程方面进一步改善。因此,卫计委对一些探索性、倡导性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在未来三年,要在五个方面进行固化、形成制度:
一是预约诊疗制度。这项制度在过去三年对于医疗机构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流程作了很好的制度探索,第三方评估显示,预约就诊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非预约就诊患者的满意度。
二是远程医疗制度。远程医疗已逐渐成为连通医疗机构和患者的纽带,特别是让边远地区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促进医疗的公平和可及。
三是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临床路径管理既可以保障医疗质量,也可以规范医疗行为,目前全国有7825家二级医院实现临床路径的管理。
四是检查检验结果互任制度。目前全国多数医院已实现了同级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这项互认制度国家在制度保障上主要是质量的同质化和质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所以通过三年的实践已经可以上升为国家制度安排。
五是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医务社工是医患之间的润滑剂和稳定剂,对于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三年里,各级医院都探索尝试推进医务社工制度,让医疗服务更加有温度。这五项制度在新的三年,要在全国进一步建立推广。
张宗久强调,通过改革与改善医疗工作的经验总结,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前推进,医疗服务持续改善,都离不开医务人员这个主力军,离不开广大医务人员的广泛参与。在未来三年的改善服务中,不但要强调让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希望医务人员共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更加关爱医务人员,各级领导要主动深入医疗的第一线与医务人员交朋友,下力气改善医务人员的待遇、工作环境和后勤保障,让他们能够更加舒心、顺心、安心的为患者做好服务。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