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护士,您的辛苦我们懂【2】

健康时报记者 徐婷婷 徐 瑶

2018年01月25日10:42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儿外科 唤声小名,减轻患儿恐惧和痛苦

  受访者:王煜,首都儿科研究所手术室护士

  “在儿科当护士,往往要付出更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王煜,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一名手术室护士。每天,她与医生并肩,拯救患儿于生死之间。

  大部分孩子在进手术室前都是嗷嗷叫的大哭,王煜只能“连哄带骗”。小孩儿都爱吃,王煜就会说:“宝贝儿,跟阿姨进去看看里面有啥好吃的。”有的孩子性格急躁,发起脾气来一个耳光就扇到王煜脸上。王煜一边忍着,还得一边哄着孩子。“就当是自己家孩子,能哄就哄,病了也挺可怜的。”

  在首都儿研所当护士8年,虽说见过不少危重症的病例,可因为接触的是孩子,每次她都会特别触动。

  有一次,正赶上王煜值夜班,一位4岁急诊车祸伤的孩子被送到首都儿研所。孩子伤得很重,被一辆大车碾压,两条腿骨头断了七段,会阴部被碾压得一塌糊涂。孩子的意识已经很微弱了,母亲哭得泣不成声。

  王煜拍了拍母亲的肩膀,“您平时都怎么叫她?”母亲唤了一声孩子的小名,孩子微微睁开眼睛,看着母亲,特别懂事,不哭也不闹,眼神里充满着坚强与不舍。去手术室的一路上,王煜叫着孩子的小名,一直说:“宝贝儿没事的,一会儿就不疼了。现在别睡啊,待会儿进了手术室,阿姨叫你你再睡。”

  有时候,护士一句平凡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给患儿和家属很大的鼓励。

  在专业方面,王煜是个完美主义者,她形容自己“有强迫症”。她有个习惯,在手术流程出来后的前一天,会提前把所有的东西准备好,哪怕是一根缝针,事无巨细,她都一一过目。因为她所在的小儿神经外科手术的时间一般都很长,她不想术前准备耽误手术时间。

  她知道,能少一分手术时间,孩子的痛苦、家长的焦灼也能减少一分。

  精神科 病人牙印成了刻在身上的记号

  受访者:张卫东,北京大学回龙观医学院精神科护士长

  张卫东是北京大学回龙观医学院精神科护士长,也是一名“稀有”的男护士。

  被病人抓一下、挠一下,骂几句,拿唾沫吐几口……这些对于精神科的护士都很常见。张卫东也未能避免。

  一位患有双向情感狂躁症患者因排斥住院,情绪极度失控,张卫东不得不将他按在床上。“我要去安抚他,跟他说不要害怕,我不会伤害他,等他平静下来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在流血”。张卫东说。

  更不幸的是,这位患者还是位乙肝携带者。众所周知,乙肝是一种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此后几周,张卫东一直在吃药、复查、再复查中度过,好在最后排除了被传染的可能,但直到现在,牙印依旧清晰可见。

  而让张卫东忘不了这位病人的,除了身上留下的牙印,更是他出院时,深深的鞠躬和“对不起,谢谢!”这句话。这种感激,让张卫东即便是受到攻击时,也从来不会后悔选择这份职业。

  “刚开始心理上会有些不平衡,但长时间接触这个行业之后,会发现得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本身已经很可怜了,在发病期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果再去计较,对于他们也很不公平。”

  像张卫东一样,80%的男护士都在精神科。碰到病人情绪极度失控的时候,男护士往往要第一时间要冲在最前头。“值班时,一天要当成32小时用。”张卫东表示。因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发展中国家,妨碍提供治疗和护理的主要障碍中,就包括缺乏精神科护士。据统计,我国注册精神科护士3万人,平均每10万人有2.2名护士,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3名护士。

  北京医改之后,精神科的护理费提高了30%。让张卫东感受到了精神科护士在逐渐被重视。过去,当身边朋友问张卫东做什么工作,他只会说自己在医院,对于护士这个身份闭口不提。现在,当别人再问起的时候,他会很自豪的说:我是一名男护士。

(责编:许晓华、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