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给医生放手一搏的机会

2018年01月19日08:14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刚刚过去的2017年,媒体报道了不少可以让人笑着流泪的医患事件:为了让医生放手一搏,年轻父亲为病重女儿写下“生死状”;患者术后两次病危,家属毫无抱怨,只因医生接下的是没人敢做的手术;感动于患者善心,医生说服家属,为1%的成功概率拼尽所能……当所有努力化为奇迹,旁观的人们不禁感叹医患“一条心”;可在结果未知时,医患间的信任,是否都能经得起“放手一搏”的考验?

生死之间有一道门,当医生奋力将死神关在门外时,常常需要患者帮把手。这一助力,实为信任。因为面对风险极高的手术,是放手,还是放手一搏,既取决于医生的勇气,更取决于患者的选择。可以想象,对每一位患者家属来说,此时在同意书上签字的笔都重逾千斤。一旦同意,就等于将渺茫的生的希望,交到另一个人手中,并做好了彻底失去的准备,这需要强大的信任为基础。对医生来说,如此生死相托,必然产生巨大的压力,只有患者给予充分的信任,才能免除后顾之忧,甘愿承担风险,专心救人。

现今环境下,医患之间能够达到上述信任的并不多。正因如此,每一次类似事件,才能够成为“新闻”,被放大宣传。新闻之外更常见的情况是,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导致很多医生不得不将“不出错”放在考虑的首位,变得束手束脚。如此,矛盾或许没有被激发,患者和医生却同时成了输家。能够“拼一把”治好的疾病,只能维持现状;可以精进或有所突破的医术,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让未来惠及更多患者的希望成为泡影。

医学是经验科学,它的许多进展,都与冒险和勇气密不可分。19世纪,在外科学领域流传着一个关于心脏手术的魔咒,它来自被尊为“外科之父”的奥地利医生西奥多·比尔罗特:“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但1896年,德国外科医生雷恩接诊了一名被刺中心脏的22岁患者,是遵循大师的训诫,还是放手一搏?最终,雷恩成功地完成了手术,病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人类就此在心脏手术中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就像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所说,由于医学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医生有时需要冒险使用新技术,才能治疗疑难疾病,而这种勇气,来自社会和病人给予的鼓励和支持。别忘了,医生和患者从来都是站在同一条战线的,面对疾病,需要的是同心协力。患者若能给医生一个放手一搏的机会,可能就是给了自己“生”的希望,也给了更多同病患者“生”的希望。(记者 张 芳)

(责编:聂丛笑、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