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访谈录:北京胸科医院主治医师黄麦玲

2017年12月19日13:22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问:麦玲医生您好,看你这么年轻已经有白发了,是不是干这个工作操心的?

黄麦玲:还是很辛苦,我们白天干一线临床工作,我经常加班到7、8点钟,回家还要管孩子,孩子睡着了,在专业上不懂的东西要搞科研,靠夜里时间。第二天早上起来,科研压力是蛮大的。

问:您在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方面奋战了9年了,34岁时您自己得上这个病,当时怎么发现的呢?

黄麦玲:每年我们医院都有体检,我也每年查体。每次往体检室走时,心里总想,不会得吧,得的话要吃那么多药好可怕。34岁那年我体检出结核病,我们医院经过专家讨论,吃了半年的药。虽不具传染性,检查出结核病后的前3个月我还是把2岁大的孩子送回我妈那儿,孩子太小还是有点担心。经过这次经历我特别能体会到那些病人,尤其有些病人的爷爷奶奶。我平时工作很忙,夜里陪孩子不是很多,但三个月的时间很难熬,真的很想孩子。

问:医务人员每年被传染的多吗,有一个数据显示每十万人不超过一千例医务工作者。

黄麦玲:不一定。这个数字比WHO报告的和全国报告都高。

问:您是在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6年后被感染,当时防护各方面做的周到吗?

黄麦玲:其实没有那么周到,我们还得吃饭、还得喝水。毕竟空气是很难防的。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比较辛苦,传染风险也很高。所以愿意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也比较少。参加工作那时,我接诊第一个病人是个大学生,然后调一个月之后完全变了一个人,整个状态特别好,结核病人与肿瘤病人不一样,肿瘤病人精神不好,肿瘤病人更多时候是安慰,我一直做病人心理工作,一次次化疗,很快可能又复发,但结核病人不一样,你治了大部分病人都好了,这给人一种成就感的快乐。这种感觉还是很好,真的很好。特别耐药的病人,耐多药会治两年,两年之后当这个病人好了,告诉他停药那一刻,他自己会非常激动,我们内心真的感觉挺好的。

问:您家人对您从事这个工作有没有什么看法?

黄麦玲:没有,我家人特别支持我。我的家人包括公婆、我爸妈还有我爱人都非常支持。婆婆是妇产科的,如果在家学习我婆婆什么都不让我干。

问:您刚才说的模式,现在是不是越来越关注患者心理重建上?

黄麦玲:比如我工作之中,门诊病人没那么多时间进行心理上的帮助,入院的病人先介绍我自己,告诉结核病真实情况,告诉只要好好吃饭、认真生活都会很快治愈的,从大夫口里告诉患者给他很强的信心。他刚来时身体非常虚弱,再得了这个病,这是一个特殊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包括他的家人,我们都会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普及结核病知识的同时,消除他的恐惧。

问:是不是您自身例子对他们帮助挺大的?

黄麦玲:知道我的情况还是少,我不会都告诉他们,除非特别的,比如有一个病人是耐多药的,刚开始治疗很长时间,他是个大学生,非常不规律的用药,那个学生告诉我,父母只要不看着,他就把药偷偷扔掉,前期治疗非常不好,后期这个孩子有点抑郁了。后来我接管之后,多方面给他做心理方面的工作,现在挺好的,依从性也挺好的。

问:怎么解决依从性问题?

黄麦玲:比如片子中的一个人物,为什么跋山涉水看着他吃药,要看着他吃药才算真正吃。有很多原因,有的本身不当回事,有的药物反应比较大、有的是经济原因,原因特别多。国家这种治疗模式,比如现在医防结合模式,各种模式的变化,都是在进步的,但最根本的治病还是要治心,来了之后首先要和患者充分的交流,特别依从性不好的病人要充分的交流。

让他认识到,首先这个疾病是可以战胜的,第二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这两年熬过去了,以后人生是正常人的生活,如果这两年熬不过去,以后人生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了,这些都讲清楚了。然后给他信心、给他希望,告诉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还有一个作为医务人员随时能给他提供帮助,有时会留下我们的手机号或微信给他们,特殊的病人,比如我们有西藏的、青海的。

问:听说有个案例,有一天黄医生突然接到她的一个西藏的病人给她打电话,这个孩子突然失明了,怎么回事?。

黄麦玲:像这种特殊的人群太远了,真的太远了。他们在当地可能医疗水平不行,他又是耐药,不良反应特别多,我会把联系方式给他,平时我们也是24小时开机。每个病人真的是一部血泪史,真的特别艰辛。像这个小姑娘我从她身上学的,很乐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一个眼睛看不见了,一个小姑娘多难受,如果医患关系有些不和谐,她有可能告我,但她还是相信我,对我没有任何抱怨。我对她尽心尽力,她不会抱怨这个世界,遇到问题解决,哪怕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她能这么乐观。

现在这位小姑娘眼睛稍微恢复一点,先去北医三院又去同仁,打了几次药,眼睛有点变化。我找到我们医院的高主任,高主任联系到北医三院的同学给看上的。整个治疗过程非常艰辛,上呼吸机、昏迷,最后开颅,到我们医院前就已经花了40多万了,现在已经没有钱了,本来心想我们科里能捐点钱,之前,遇到困难的患者我们医院科里也经常捐钱,但当时捐的钱与治疗费用相差挺大的,后来我看到微信有轻松筹,于是我就给她发起。第一次弄这种东西,以前我也没弄过。我们科里的主任都挺好,到处给找钱,大家都在想办法。我们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刷朋友圈,就这么捐钱。小孩家里亲戚能借的都借过,朋友能借的也都借过了,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她妈妈在这还找了工作,做护工。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许晓华、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