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输液通血管不靠谱
气候寒冷会使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血管收缩使血压增高,冠状动脉痉挛,甚至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管堵塞,从而造成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发生。同时,冬季也是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病的高发季节,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医院里心脑血管疾病的就诊患者就会急剧增多。一些心血管疾病“老病号”认为,去医院挂几天疏通血管的药物,就能安全度过冬天了。事实并非如此。专家表示,冬季用输液的方式通血管并不靠谱,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想顺利度过这一危险季节,平时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大量输液严重会导致心衰
很多心脏不好的老人通常习惯在冬季心脑血管高发季节之前去医院静脉滴注一些所谓的活血、通血管的药物,但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做“无用功”。
专家解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需要根据病因长期综合防治,光靠短期一两种药物并不能起到预防作用。其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这些危险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出血,最终出现常见的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而常规的输液是无法起到想象中那么大的预防作用的。即便输液有抗血栓、改善循环的作用,也是短期的,停止输液后这些作用很快会消失。
心脑血管疾病通常不是一天、两天短期内形成的,过度强调短期输液的预防作用,使很多老年患者忽视了平时的治疗,甚至许多老年患者认为平时不用服药,只要一年输两次液就行了,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再者,很多老年患者常常合并有多种疾病,平时就服药较多,如果再长期大量输入药液,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增添肾衰风险。而对于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不能随便输液,因为大量输液极易引起心衰发作,非常危险。此外,输液的风险还包括静脉炎、过敏反应等,尤其是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预防冬季心血管事件要“未雨绸缪”
专家建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是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平时就需要控制好引起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不是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去处理。此外,保持以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
注意保暖
天气寒冷容易导致血管收缩、痉挛,引起心血管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梗死。建议室内温度最好在18-25℃,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房间要经常通风。避免迎风急走,同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
戒烟少酒
吸烟是造成心肌梗死、中风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少量饮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进血脉流通,气血调和,但不能喝烈性酒。
控制情绪
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给自己无限度加压,做到劳逸结合。切忌长时间加班熬夜,在长时间工作后应有适当调休。可适当参加娱乐活动,调整心态。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控制饮食
冬季喝水较少,容易使血液浓缩,加重心脏负担。冠心病患者在寒冷季节要多喝开水,避免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不吃或少吃火锅、麻辣烫的食物,多吃一些容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清淡食物。
适当运动
一般心血管患者不适宜晨练,每天上午6-12时是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高发时段,因此,冠心病患者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应等到温度较适宜的时候再进行锻炼,可以适当进行慢跑、散步等。
坚持治疗
患者在冬天应按时遵医嘱服药,切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心血管患者身边最好常备急救药物,如心痛定、硝酸甘油和复方丹参滴丸等药。如出现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舌下含服心痛定或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等,同时立即告知家属,或拨打急救电话向医院求救。
■特别注意
已有心血管病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洗脸、刷牙用温水,起夜时应穿暖和。不要在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记者 孔瑶瑶)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