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成效显现: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2017年11月24日13:37 来源:新华网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怎么办?去年7月,人社部宣布在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旨在解决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问题。记者近日在试点城市采访发现,长期护理保险破解了医养两难困境,帮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受到老百姓欢迎。

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考验医养结合

如何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关系到上亿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人,“银发浪潮”加速来袭。

在2.3亿老年人口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疾病与衰老并存,他们无法行走、无法说话,甚至无法控制身体排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失能老人,到2016年底,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达4000万。

谁在照顾他们?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全国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实际接受的护理时间中的绝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亲戚提供,第三方机构服务占比极低。

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家庭有这样的感受,家里一旦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人手立刻变得紧缺、经济压力增大、工作受到影响,甚至家庭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由于长期护理保障不足,不少老年人在需要护理时选择长期住院,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加重了家庭负担。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使年轻人无论时间还是精力都无法有效承担家庭照护责任。长期护理保险应运而生,它可以让参保老人得到实惠,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护理机构得到发展。

先行先试先受益

“这里住着比家还好。”在定点护理服务机构青岛中康颐养护理院,老人能享受到个人卫生清洁等生活照料,更能享受到相应的医疗护理,按照政策可以报销90%。

73岁的陈阿姨3年前突发脑出血,需要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因常年卧床就诊不便,且需要定时翻身等照料,子女无法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要求,更让家属难以承受的是高昂的医疗个人负担费用,每月约3000元。

青岛中康颐养护理院院长菊峦说,陈阿姨的情况符合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申报条件,她入住护理院后,每月医疗费用自付300元左右,由于有专业人员护理,老人的康复更有质量,子女也可以安心工作了。

青岛市社保局护理保险与定点社区管理处处长张雅娟说,2012年7月青岛推出以身体失能人员为主要保障对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已实现城乡全覆盖。5年多来,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累计支出12亿元,给近5万名失能老人提供了照护帮助,这些老人平均年龄80.4岁。享受护理保险待遇的参保人人均床日费用56.2元,个人负担仅4.2元。

目前各地试点不管是从筹资渠道还是参保范围来看,情况各不相同。张雅娟说,青岛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来自医保基金,用人单位和个人无需另行缴费。参加了医保的居民如丧失自理能力需要长期医疗护理时,可提出申请,由社保经办机构按照规定评估后,根据参保人的失能状况和护理方式确定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标准。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入医疗护理领域。“作为业务经办机构,我们与600多家护理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人保健康青岛分公司社保部总经理王其峰说,民营机构占95%,成为护理服务主力军,促进了养老产业发展。

让“病有所护”惠及更多老年人

先行试点地区的探索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减轻了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料和经济负担,维护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这让尚未开展试点地区的老年人充满期待。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的王千祥老两口今年都已经80岁了,两个孩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工作繁忙,老人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等问题。他们听说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后,对这项政策特别感兴趣,但目前北京只有海淀区开展了相关业务试点。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表示,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运行平稳,上海、青岛、成都等14个城市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文件,吉林、山东两个重点联系省份也印发文件作出部署。下一步将积极稳妥推进试点,惠及更多老百姓。

业内人士表示,试点还存在保障范围较窄,护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费用上涨,医保基金支付压力增加,需建立起业务可持续发展机制。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认为,我国应建立长期护理资金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政府、社会和个人多主体分担,同时加强各部门涉老资金整合,形成合力,更好应对老龄化挑战。

保监会人身险监管部健康保险处调研员孙东雅表示,保险公司在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业务的同时,可以研发与长期护理保险相衔接的商业护理保险,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样化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记者谭谟晓)

(责编:权娟、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