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疼痛管理的软肋是观念落后

严少卫

2017年10月23日08:27 来源:健康报网

几乎每个人都有被疼痛困扰的经历。然而,有统计表明,我国目前仍有约七成疼痛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这一数字触目惊心。今年10月16日~22日是第14个中国镇痛周,活动传出的信息表明,忍痛度日、不把疼痛当回事等仍是多数人面临疼痛时的习惯性选择。

疼痛作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近年来,医学界对疼痛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认同疼痛不仅是一种躯体症状,更是一种疾病。在医疗水平迅速提升的今天,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药物和技术来阻止和减缓疼痛的发生,但是,“有痛就要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如何对待疼痛的问题上,“无需忍痛”还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喊出来的口号。

传统观念上,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疼痛不是病”“阿片类药物会成瘾”等,直接造成了中国的疼痛治疗现状较为严峻,相当数量的患者没有主动接受规范化的镇痛治疗,甚至有些患者由于长期被疼痛折磨,出现自杀倾向。这一现象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2017年3月,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发布的《2017年市属医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设疼痛门诊,开展镇痛治疗,减少患者痛苦。”根据这一行动计划,北京20家医院将开设疼痛门诊或在癌症镇痛及其他疼痛领域推广镇痛技术。

当然,如果为了解决疼痛问题,人们需要去不同的医院、挂不同科的号、看不同的医生,确实会带来诸多不便。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及学术机构等,多渠道培训基层的疼痛诊疗专科人才。患者在解除疼痛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更多人文关怀。如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疼痛常常全方位地折磨着他们的身心。这时,医生常会建议他们服用强效镇痛药,同时也要向患者科普相关知识,避免患者陷入忧郁和焦虑的情绪,这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句广泛流传的俗语形象描述了疼痛对生活的影响。如今看来,这话并不准确。

当人们出现疼痛时,正确的做法不是默默忍耐,而应转变观念,意识到疼痛本身就是疾病,主动求医,接受规范化治疗。医务工作者和媒体有责任、有义务积极传播科学的镇痛知识,帮助人们提高对于疼痛的认知,提升科学管理疼痛的水平。

(责编:李轶群、聂丛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