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手术刀劈出一条生路

郭路瑶文并摄

2017年09月06日08: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术进行中。

8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天还没亮,张洁一家人就围坐在靠窗的病床边,什么都没吃,也没有说话。

一辆不锈钢手术平车驶来,推走了张洁14岁的女儿朱子琪。张洁紧紧追着车,直到手术区那扇白色大门缓缓闭合。她没敢和女儿告别。

从出生起,朱子琪就一直无法摆脱巨大神经纤维瘤这个怪兽。刚开始,它只是锁骨皮肤上的一小块红斑。后来,它逐渐扩大、隆起。10岁时,医生为她切除了左胸前的肿瘤。不到一年,在她原本纤细的脖子上,另一个瘤子又冒了出来,来势更加凶猛。它像气球一样膨胀,很快便压迫到神经、声带,甚至气管。

这个小姑娘的声音变得沙哑,说话时喉咙里传出嘶嘶声,就像从一口枯井中费力地抽水。她的呼吸也日益困难,常常彻夜咳嗽。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不做手术,这个14岁的生命已进入紧张的倒计时。

但手术风险让众多医院望而却步。颈部是人体最为脆弱的部位之一,血管及神经非常丰富,而且这个直径约10厘米的肿瘤,紧紧裹住了朱子琪颈内动脉及静脉,它们直接参与大脑血供。死亡、偏瘫或变成植物人,都是很可能出现的结果。

张洁一家想赌一把。他们带着女儿四处求医,从河南老家奔赴省会,再赶到北京。有一家医院勉强切开了肿瘤,见到了怪兽的真容。接着,他们缝上了伤口。

北大国际医院,是张洁最后的希望。这家开设不到3年的三级综合医院,位于昌平地区,以多学科协作处理复杂病例见长。经过仔细的检查、会诊和辩论,这家医院的颌面外科及介入血管外科,最终决定联合为朱子琪实施手术。

8月21日早上9点,在经过医院层层审批,并征得家属同意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被允许进入手术室,目击这台风险极高的手术。

将栓塞剂注入肿瘤血管内,阻断它的血流交通

按照医生的指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换上了淡绿色的手术服和拖鞋,戴上了一次性手术帽和口罩。更衣室里有许多禁忌,比如换下的衣物不能碰到地面,“万一谁的鞋底沾着血呢!”

整个手术区空旷静谧,如同科幻片中神秘的实验室。穿过一条幽长的走廊,手术室在F2区。

“滴……滴……滴……”的响声回荡在手术室内,那是朱子琪心跳的节奏。血压监测仪上的数字在70~100之间波动着。

麻醉已经完成。剃去部分头发的朱子琪,躺在金属架搭成的手术台上纹丝不动。她的口腔中插着导管,连接着呼吸机。只有仪器上变化的数字,显示这个女孩仍活着。

手术台上的她,与两天前判若两人。那时,她坐在病房里,穿着破洞牛仔裤,扎着马尾辫,不时低头用手机和同学聊天。在这场与疾病的斗争中,她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淡漠。她知道肿瘤的学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病史,时常在网上搜索信息。在外人面前,她不轻易流露情绪,甚至埋怨母亲“就知道哭”。

对这场手术,她并不畏惧。她唯一担忧的,是错过初中开学的日子。手术原本定在前一个周一,但由于血源紧张,被迫往后推了一周。

9点25分,战斗终于开始。

先锋部队是介入血管外科医师。他们套上暗红色铅衣,那是他们的“盔甲”,能有效保护重要器官免于辐射。不过,他们的头部及四肢,仍将暴露在X光的照射下。

其余医护人员退出手术室。主刀医生张建国教授及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张益,坐在铅门后的监控区里,等待介入栓塞术实施。隔着铅玻璃窗,他们能窥见手术室内的一举一动。

一根穿刺针扎入朱子琪右腿根部。医生手中握着一根套着导丝的导管,小心翼翼地让它钻进股动脉中。这套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工具,是介入血管外科医师对付怪兽的武器。

他们的策略是,先斩断怪兽的粮草供给。也就是说,将栓塞剂注入肿瘤血管内,阻断它的血流交通。如果通向肿瘤的血管被堵死,手术中的出血量将大幅减少,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他们先往朱子琪的血管内注入了造影剂。这种液体能顺着血管奔跑,却无法被射线穿透。在X光照射下,血管能在屏幕上留下“墨染状”的影像。

“哇,真够复杂的!”张建国和张益凑到屏幕前。在片子上,那头怪兽的身影庞大扭曲,内部的血管密集杂乱。

“外科大夫研究的是地面上的建筑,介入血管外科大夫研究的是幽暗的地下水管道。”在休息区内,一位医生解释道。他们将沿着朱子琪体内错综复杂的管道,一厘米一厘米地向上探,直到抵达怪兽老巢。这并不容易,很大程度上,得凭借经验和手感。

更加艰难的是,朱子琪的血管,比成年人的要细。考虑到儿童导管非常昂贵,她家经济状况不好,介入血管外科决定使用最细的成人导管。

手术室里,医生正一寸一寸地进入怪兽。对于朱子琪的肿瘤血管来说,这根导管还是太粗,前进十分艰难,稍有不慎,便可能刺破血管。实施介入操作,要对人体内每一根重要血管了然于心,还要踩住仪器下的踏板,打开X光借助现代科技“探路”。同时,他们一次次地进出手术室,与手术医生沟通。在监控区的屏幕上,巨大的深度墨染团越来越小。

栓塞已进行了3个小时。在休息区,气氛变得有些沉闷。有人在电脑上浏览病例资料,有人对着造影图研究血管结构。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如果栓塞不成功,根本就没人愿意做接下来的手术,这种是会死人的。”

12点40分,铅门再次开了。介入血管外科大夫走出手术室,如释重负地说了一声:“结束。”

“我们准备。”张益立刻从椅子上弹起。

(责编:许晓华、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