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心内科医生:身穿铅衣的“护心人”

崔涛 李茜

2017年04月20日13: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身着厚重的铅衣,常年在手术室中与X光射线为伴。由于长期“吃”射线,心内科医生党懿抵抗力变得较差,经常感冒、发烧。他笑称自己算壮的,“心内科医生是在拿自己的命换病人的命。”

党懿是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副主任。42岁的党懿身材高挑匀称,说话简单明了,极有条理,言语之间透出一股精干和自信。但由于常年“扎”在手术室中,藏不住的白发令党懿显得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手术室里的“长期工”:24小时坚守

“干我们这个工作的,手机十多年了不换号,一天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在党懿看来,心脏内科的医生生活极其不规律,半夜三更,一个电话响起,就得马上起床,披上衣服,带着家人的“埋怨”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党懿的手机铃声就像个不定时炸弹一样,受此影响,妻子一听见手机铃响就变得很紧张。

在心血管内一科工作多年的党懿接触了数不清的急性心梗患者,“这个病现在很常见。”党懿发现,这些年中国心脏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至今未出现拐点,而患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

党懿从小在石家庄长大,高考报志愿时没考虑太多就选择了医学专业,觉得学医也不错。1999年他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河北省人民医院工作。

党懿说话从来都是简单明了,从不拖泥带水,这是多年心内科工作养成的习惯,因为心脏病患者的时间最宝贵。拿心肌梗死来说,治疗的时间为发病的6个小时内,过了6个小时,心肌会全部坏死。对此,党懿将心肌比作庄稼,血管比作水渠,“水渠不通,庄稼就会枯萎直至死亡。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心肌坏死后不能恢复。”

党懿说,相比众所周知的高强度工作,心内科医生最大的问题是心理压力大。因为要对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负责,这不像汽车坏了换零件甚至换车,生命买不来,只有一次。“虽然不可能没有并发症或者失误,但医生会尽全量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

由于做心脏介入手术时需要穿上二三十斤重的铅衣,负重太多且长时间站立手术,导致很多心内科医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常常疼得睡不着觉。相比之下,最大的危险是射线,“一些敏感的人‘吃’完射线后白细胞刷地就下去了,我们是在拿自己的命换病人的命。”党懿说,长期“吃”射线导致心内科医生抵抗力差、容易乏力。

家庭中的“不称职爸爸”:忘记儿子生日

党懿的家离医院不算远,只有十几分钟车程。如果需要紧急去医院出诊,党懿往往选择坐出租车,因为“省去了停车的时间”。如果赶上高峰期,担心打不上车的党懿则请妻子开车送自己去医院,“有时候也会骑电动车或自行车,怎么快就怎么来。”

前些年,党懿经常24小时值班,值班结束后,还要处理日常的工作,难以得到休息。

自从河北省人民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后,党懿更忙了,这也让他陪伴家人的时间急剧缩水。党懿称自己是个“不称职爸爸”。他连儿子在班级里的名次也不清楚。

党懿称,以前,由于他和妻子都是一线医务工作者,工作繁忙,唯一的儿子处于“放养”状态。一方面是家庭,一方面是事业,党懿难以取舍。为了不让党懿为难,妻子放弃了从前的工作,从医务一线转到大学教学,将大部分精力放到孩子身上。

党懿的心中挥之不去的是对妻儿的愧疚。由于忙于工作,他经常忘记儿子的生日。今年,眼看儿子又要过生日了,党懿却因为科研项目要出差。“又不能陪孩子过生日了”,党懿一声叹息。

从医近20年来,党懿也有过换工作的想法,“因为工作忙,压力大,相信不少医生有过这个想法。但很多人没有放弃,是因为舍不得这身白大褂。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每每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就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最大回报和慰藉。”

(责编:许晓华、赵敬菡)


相关新闻

健康管理中心

健康直通车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电话:010-65363613/14

邮箱:health@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