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下午,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皖北医院组建医联体签约授牌仪式,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隆重举行。
据介绍,省级公立三甲医院牵手民营医院,组成医联体,在安徽省阜阳市尚属首次。此举也为阜阳市深化医改,构建基层就医新格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太和皖北医院是经安徽省卫计委批准设置的非营利性民营医院,是太和县实施“卫生强县”发展战略的重点扶持工程,也是阜阳市6611计划重点工程项目。
该院按照国家现代化三级医院标准设计,规划占地105亩,设置床位800张,总投资10亿元。
一期建设了门诊大楼、医技大楼和17层住院部大楼等,开放床位400张,完成投资6亿多元,并于10月19日正式开诊。
安徽省省级三甲医院与阜阳市民营医院联姻
太和皖北医院院长刘万春介绍,该院的建设标准、设备配备等方面虽然在安徽省内属于一流水平,但是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
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享誉全省,是省级公立三甲医院,尤其是在肿瘤防治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仅获得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就有500多人。
此次,两家医院组建医联体,就是为了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人才和技术引进太和县,让太和人民“不出家门看大病”。
分级诊疗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此次签约成功,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王洪巨感到由衷的欣慰。
据介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放床位2400多张,目前实际的住院人数达3400多人,且每年的住院人数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
因为床位紧张,很多病人只能住在医院的走廊里。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该院的住院病人大部分来自蚌埠市以外的地区。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基层医疗水平较低,群众得了大病、重病后,无法“在家门口”获得及时、有效地治疗。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积极与各地(包括阜阳市所辖五县三区)的县级医院合作,建立医联体,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但是,以往的医联体建设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太和皖北医院是蚌埠医学院在阜阳市牵手的第一家民营医院。
“不论公立还是民营,只要能服务群众,解决群众的难题,我们就可以合作。”王洪巨说,医联体组建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将在组织管理、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太和皖北医院提供强力支援。
同时,该院将向太和皖北医院派驻专家团队,让病人在基层首诊、急慢分诊,积极推动双向转诊,“太和皖北医院方面,病情轻的患者留在本地治疗,重的转到蚌埠治疗。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太和县患者,病情重的留在蚌埠,轻的转回太和县,以此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为阜阳市构建基层就医新格局提供借鉴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牵手阜阳市民营医院的做法,为阜阳市深化医改,构建基层就医新格局提供了借鉴。”阜阳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为加大医改进度,落实分级诊疗,阜阳市为鼓励专家下沉到基层,实施了奖补等一系列举措,并将其列入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考评体系。
在县级医院与市级医院、省级医院组成医联体的同时,阜阳市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城区大医院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与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密医联体。
阜阳市计划到今年底城区7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
2017年,城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