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一位七旬老人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经过6个小时抢救苏醒后,用颤抖的双手在纸上写下“护士没吃饭”5个字,患者家属随后为护士买来了食品。(10月24日《新文化报》)
报道称,70多岁的郭大爷在检查时突发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致意识丧失。13名医护人员经过6个小时的奋力抢救,终于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郭大爷的老伴介绍,郭大爷患病已有一些时间,医护人员一直细心、耐心地护理、治疗,检查时老人昏倒了,“多亏医生马上抱住了他”。
近些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患双方缺乏理解,不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患方有时一味指责医方的不足,而看不到对方的艰辛付出。比如,排队候诊时间较长,接受问诊时间较短,就责怪医生服务态度不好、对患者不负责任,而不会考虑到这是由于到医院看病的患者数量过多所致,医院与医生也一时拿不出好的解决方法;病一时没治好,就责怪医生“耽误病情”,而不会想到囿于当前的医疗水平,有些疾病确实无法根治,甚至难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医务人员不够理解患者渴望尽快治好疾病的迫切心情,没有担待患者花了钱却没治好病的失望。
而在此事中,医护人员对老人给予了细致、耐心的照顾,在突发危险时废寝忘食地奋力抢救,老人及家属则感恩医护人员的艰辛,表达对于医护人员的关心,证明医患关系并非冰山难融。像这样双方相互理解的正能量,不单应该在医患关系领域,而且应该在所有的服务领域得到体现,以增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融洽。
本栏目文章不代表编辑部观点